从汶川、玉树地震报道看国家形象塑造——以中国日报网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k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国家形象愈来重要,好则天下太平,长足发展,坏则群起攻之,顷刻瓦解,如此个案不胜枚举。值得注意的是媒介所构建的国家形象其实与真实的国家状况未必完全一致,而由于对外传播不力,导致国家形象遭受扭曲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于中国,虽然综合国力有所上升,但因为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别,一直饱受部分西方媒体“刻板印象”的影响,加之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议程设置等方面能力的弱势,导致其所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式依然严峻,尤其是遭遇危机事件发生之时,时常会成为西方媒体的众矢之的。因此,如何改善对外传播策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升国家形象,在当前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   与以往不同,在5.12汶川地震报道过程中,西方媒体一改常态,对于中国的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多是给予积极正面的报道与评价。对此,本文以中国日报网关于汶川地震英文报道为文本进行研究,同时选取随后发生的玉树地震报道与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讨总结两次地震报道过程中的异同,并根据梳理归纳所得结果,提出改善灾难报道的意见策略,以利于危中寻机更好塑造国家形象。   本文依据公众和媒体关注度的分布趋势,选取了汶川和玉树地震当天及其之后一周的时间段进行文本收集,之后采取内容分析法,对全部文本进行分析对比。共设定了六个分析类目: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角、报道方式、报道内容和报道的态度倾向。按照以上类目,本文对收集整理文本进行逐个分析,之后将两次地震报道进行对比,并且结合国外媒体对于两次灾难的报道反馈和评论,探讨分析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如首条新闻报道时效性相对不足,负面报道缺失、谣言传播与控制有待改进等。   针对汶川与玉树地震报道所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本文进而提出中国对外传播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策略建议:一是抢抓时间,把控话语权;二是真实透明,坚持信息公开;三是突出重点,强化内容设置;四是丰富样态,升华救援精神;五是加强检测,控制谣言传播。   多难兴邦,在悲痛中警醒,地震灾难给我们带来的遗产不能丢。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唯有及时反思,才能树中国之形象,传民族之文化,扬中华之雄风。
其他文献
期刊
2001年12月13日,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首次提出“民生新闻”概念,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继加入民生新闻发展队伍。作为新媒体,网络民生新闻甫一
在这个新媒体逐渐占据主流的媒介时代,作为传统强势媒体的电视比其他任何媒体都有着更为迫切的媒介融合需求,它必须为其传播内容寻找到新的表达空间,以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