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在先秦典籍《庄子》和《荀子》中,就出现了形神对举的最早用法.到了汉末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将生命哲学的形神范畴用于说明文艺创作,把作品外在的形式要素(语言、修辞、表现技巧等)视为"形",把作品内在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的风格气韵等)视为:"神",于是,形神关系由哲学范畴逐渐演化为一个文艺理论命题.许多学者对文艺创作中的形神关系进行了持续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对当时及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内盛行玄学、佛学、儒学三大哲学思潮,而玄学和佛学都有重神轻形的倾向,认为"神"是决定人和一切事物本质的内在属性,而"形"只是"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但"神"又必须借助于"形"才能表现自己.这种观点在当时土阶层的清谈和人物品藻中最为盛行.人物品藻的关键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外在形貌把握其内在的个性精神,并运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将品藻的结论表达出来.人物品藻的鉴赏及表达方式对当时及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古代文论盛行的意象式批评和直觉感悟式的鉴赏方法,以及某些特定的文艺批评术语,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