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形神关系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oy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在先秦典籍《庄子》和《荀子》中,就出现了形神对举的最早用法.到了汉末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将生命哲学的形神范畴用于说明文艺创作,把作品外在的形式要素(语言、修辞、表现技巧等)视为"形",把作品内在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的风格气韵等)视为:"神",于是,形神关系由哲学范畴逐渐演化为一个文艺理论命题.许多学者对文艺创作中的形神关系进行了持续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对当时及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内盛行玄学、佛学、儒学三大哲学思潮,而玄学和佛学都有重神轻形的倾向,认为"神"是决定人和一切事物本质的内在属性,而"形"只是"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但"神"又必须借助于"形"才能表现自己.这种观点在当时土阶层的清谈和人物品藻中最为盛行.人物品藻的关键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外在形貌把握其内在的个性精神,并运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将品藻的结论表达出来.人物品藻的鉴赏及表达方式对当时及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古代文论盛行的意象式批评和直觉感悟式的鉴赏方法,以及某些特定的文艺批评术语,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藻.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对现代汉语中作主宾语的定形偏正结构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以期揭示这种结构在句法结构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个性,和其对所出现的句法环境的内在要求。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
本文以名词为基点,着力探讨偏正式“动+名”结构的形成原因。全文主体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把相关名词分为属性名词、事物名词与相对名词。属性名词又分为抽象于动作
池莉自1987年发表《烦恼人生》引起文坛关注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强劲的写作势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人生三部曲”的相继问世为池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进入九十年代
为向云(南)-广(东)直流输电工程的物理设备动模仿真实验提供动态等值研究方法.在保持电网动态特性,同时缩减计算规模的前提下,应用同调机组聚合和网络化简等动态等值方法,对2
论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其它心理学理论以及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些案例,论述文学与治疗理论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可行性,认为作家和读者可以分别借创作作品
“V在了N”结构,如“放在了桌子上”,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格式。其中V为动词性成分,N为表处所或方位的名词性成分。从发现的最早用例来看,至今不过八十年时间。二十世纪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