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可控型基因表达载体AcMNPV构建的探索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鳞翅目昆虫中的大多数种类都是植食性的农林害虫,常年对农林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防治此类害虫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仍然缺乏更为合理的防治方法,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此类害虫的分子机理未得以深入的研究,而缺乏高效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又限制了其分子机理的研究。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 MNPV)是杆状病毒中研究得最深入的一种,其宿主主要是鳞翅目昆虫幼虫。为更方便和高效地研究鳞翅目昆虫的分子机理,实验尝试对Ac MNPV复制必须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复制受到调控,从而将Ac MNPV开发成能够携带外源基因进行过表达、基因沉默和加标签的病毒表达载体。实验选取一个Ac MNPV复制必须基因DNA聚合酶基因(dnapol),进一步验证了其功能,证实其与复制密切相关,之后通过Red重组系统将dnapol的一段序列敲除,同时插入诱导表达系统Tet-on的调节表达元件rt TA2s-M2。利用Bac-to-Bac系统将处于Ptight(Tet-on系统中的诱导型启动子)控制之下的dnapol重新插入Ac MNPV基因组中的多角体位点(polyhedrin,polh),同时插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EGFP)完成载体的构建,将构建好的重组Ac MNPV基因组转染Sf9细胞,在细胞水平检测其复制可控性。实验构建了多个不同的载体,结果表明,将dnapol序列重新插入polh位点之后,在重组Ac MNPV的DNA有一定量复制的基础之上,dnapol位点的序列会回复为野生型序列,而polh位点的dnapol序列突变之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验同时说明载体的背景复制水平与rt TA2s-M2的表达量密切相关。最终,实验构建了polh位点为突变型dnapol的载体,同时通过更换启动子,降低了rt TA2s-M2的表达量。将载体转染Sf9细胞之后,加入诱导剂强力霉素(Dox)的细胞表现出更强的绿色荧光,并且可以检测到数目更多的重组载体的DNA,这说明重组载体DNA的复制可受到Dox的调控,然而重组病毒的滴度并没有增加,这或许表明尽管许多DNA病毒,包括Ac MNPV,它们的包装和DNA复制之间是紧密协调的,然而两者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缓冲。同时我们的系统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背景表达,也即是在没有Dox的情况下,载体仍然有一定量的复制,需进一步的优化。复制可控型Ac MNPV载体可作为一种研究鳞翅目昆虫分子机理的工具,加快其分子机理研究进程,从而对鳞翅目害虫开发出更合理的防治方法,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黑豆蚜(Aphis fabae(Scopoli))属同翅目、蚜科,世界广泛分布,寄主植物多达200余种。不但取食为害农作物,而且传播植物病毒病。可疑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ambiguus(Haliday))是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现阶段初中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现阶段备受关注的话题.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学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近年
采用平板测试的方法从大豆根部土壤中分离出的165株木霉菌株中,筛选出对引致大豆病害的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核盘菌和大豆疫霉菌拮抗效果最佳的6株木霉菌株,菌株编号为T6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