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部分地方当局片面地将学校规模等同于效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而无当的“并校”上,只注重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投入产出量的提高,于学校内部分工是否合理问题和投入产出质的方面探求较少。重规模和成本而轻质量的做法偏离了学校教育“为人的”和“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表象下,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严重、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影响了教师教育服务生产效率、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学校内部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程度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
学校组织的教育特性决定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只是一个成本和数量问题,而主要是教育质量问题。学校规模经济理论将效率的提高看作扩大学校规模,强调更多学生对固定资源的占有来降低成本,这一理论不包含质量因素或将教育质量看作不变量。因此,用规模经济理论指导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性值得商榷。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组织收益递增的源泉。对学校而言,通过提高分工水平程度形成更专业化的生产可以获得更高的教育服务生产效率,这里的教育服务生产效率主要指教育产出的高质量。但是,专业化生产获得高教育服务生产效率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交易费用,这就形成了高生产效率与高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因此,应该提高学校内部的交易效率,尽可能折中这一两难冲突,使由分工增加的教育成本和交易费用不至于大于获得的高教育服务生产效率,保证学校教育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
因此,根据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学校优质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降低教师结构性短缺程度,同时还应加强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培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地方政府应谨慎调整学校布局,注重教育效率与质量的统一;农村学校发展既应强调规模的适度又应注重内部分工结构的合理,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保证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