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节能减排,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环境发展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我国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现代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而大学校园作为具备城市功能的高密集型社区,其特点是“零产出、高消费”,对学校而言,绿色校园建设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2016年初,我国将“绿色”纳入新时代的建筑方针。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从国家战略到教育政策都提出要着眼于传播绿色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做到“绿色生态”、“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由此,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以及有效的绿色校园评价方法构建成为实现绿色校园建设的关键问题。大学校园是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构成的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评价及预测其是否能在供给与需求上达到平衡,生态系统内资源是否足以支撑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判断生态环境处于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这些问题是建设绿色校园的关键所在,也是校园可持续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绿色校园评价研究仍存在指标体系不明确,偏于定性评价,缺乏定量评价等问题。本文从绿色校园环境与绿色校园文化两个维度出发,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评价绿色校园的可持续性。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评价绿色校园环境,通过数据收集整理,计算得到能源、食物、废弃物、建成地、水和交通六类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基于PESTEL方法评价绿色校园文化,运用文献梳理、频次归纳、专家访谈法识别绿色校园文化维度的评价指标,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提出绿色校园指数概念,构建了绿色校园评价二维度模型。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进行案例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德尔菲法获取相关数据,进一步采用TOPSIS方法对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沈阳大学等九所高校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大连理工大学目前能源消耗水平相对较高,属于III类学校,基于数据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环境、学生男女比例、绿色校园建设理念等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对提高校园绿色化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以为国内大学绿色校园建设进程提供评价依据和对照标准,为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