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非平衡增长战略,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高速增长,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差距。虽然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区域非平衡状况有所缓解,但东部和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近年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部地区面临的要素成本制约和自身结构不合理问题目益凸显,产业转移的压力不断加大;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对经济的发展有强烈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产业转移与集聚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我国制造业为例,通过衡量产业地理集中度的EG指数和CR指标,对产业转移与集聚情况进行了度量和归纳,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但产业转移并非同步发生。我国制造业主要聚集区呈现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由南往北的发展趋势。在计量部分,本文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产业转移与集聚变量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计量结果表明,产业转移与集聚变量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且该效应具有滞后性,而且产业转移与集聚变量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比中西部地区小,表明产业转移影响了集聚效应的发挥。另外,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劳动要素大,地方保护主义只在西部盛行,在东部地区并不突出。实证结果还显示,不同性质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最后,本文在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积极推进我国产业转移的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