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传统的痰热、瘀热、痰瘀互结化热等病机研究的基础上,胡镜清研究员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探索,创新提出“热结血脉”概念,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热相关证的规范诊治。“热结血脉”是指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癥、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与血脉中的“瘀痰”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血脉”为热结的高发部位。“热结血脉证”已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专家所认识。但目前尚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本研究基于理论和临床基础,旨在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提高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治规范性,指导临床应用。1研究目的探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理论研究,构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冠心病热结血脉概念内涵、病因病机,同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通过焦点小组(Focus Group)讨论确定纳入条目,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以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确定诊断条目的权重,结合专家讨论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3研究结果3.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研究经过前期理论与临床基础研究的累积,导师胡镜清研究员提出“热结血脉”的病机假说。热结的产生与热邪与有形之物关系密切。而冠心病热结血脉中的热邪主要是由痰湿、瘀血等蕴积日久化热而成。此外,热邪还可来源于阳气过盛、五志过极、阴虚化热等。食积、痰湿、瘀血不仅为热邪提供附着结聚的场所,还可蕴积化热,进而与有形之物郁结难解,互为因果,其主要病机是“热邪”与血脉中的“瘀血、痰湿”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病位在“血脉”。冠心病热结血脉证除了表现为热结血脉证的特征症状,如易出现全身热象之口干、便秘等,还可见冠心病本身的症状,尤其是胸痛(闷)病情波动的症状较为明显。由于热结血脉为原创概念,我们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以提供参考借鉴。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国内发表在期刊、国际会议、标准、成果的文献。纳入目前已发布的冠心病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包括规范、指南相关文献)17部。发现在17种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中存在症状描述不一致、诊断指标主次不明、诸条目诊断权重不客观、相关术语欠规范等问题,不能够指导目前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断,从而影响标准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因此,亟需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以指导临床诊断,提高临床疗效。3.2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池的建立检索1980-201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冠心病“热”相关证的临床研究文献2485篇,对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中的临床表征进行综合分析。纳入冠心病热相关证临床研究文献40条,主要症状为胸痛(85.00%)、胸闷(80.00%)、烦躁(60.00%)、口干(55.00%)、心悸(55.00%)、口苦(45.00%)、大便秘结(45.00%)、气短(40.00%);主要舌象为红舌(45.00%)、紫舌(35.00%)、舌生瘀斑(32.50%)为主;舌苔以黄苔(67.50%)、腻苔(42.50%)为主,脉象以数脉(47.50%)、滑脉(45.00%)、弦脉(30.00%)为主。通过焦点小组讨论,最终确定12个条目:1.胸痛(闷);2.近期病情波动(加重);3.烦躁;4.心悸;5.大便秘结;6.口干;7.口苦;8.舌有瘀斑瘀点;9.舌质红绛;10.苔黄;11.数脉;12.滑脉。3.3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与阈值确定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设计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问卷,邀请中医临床和热证相关研究专家20名,填写本课题组设计的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的权重。对专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确定权重。(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权重:舌象>临床症状>脉象;(2)舌象权重:舌质红绛>苔黄>舌有瘀斑瘀点;(3)临床症状权重: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烦躁>大便秘结>口苦>口干>心悸;(4)脉象权重:数脉>滑脉。总的来说,舌质红绛(0.1812)、苔黄(0.1762)、舌有瘀斑瘀点(0.1335)、数脉(0.0897)、胸痛(闷)(0.0637)、近期病情波动(加重)(0.0597)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总权重的70.4%,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根据专家意见并结合小组讨论,对条目进行局部微调,将近期病情波动(加重)和胸痛(闷)合并为近期胸痛(闷)加重,舌质红绛调整为舌质红。条目层级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权重:舌有瘀斑瘀点、苔黄、舌质红、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中层权重:烦躁、大便秘结、滑脉、数脉。低层权重:口苦、口干、心悸。建立后的诊断标准见下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12注1:符合冠心病诊断,临床见上述指标累计赋分≥10分者可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注2:推荐用于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是否可用于干预性措施的临床疗效评价有待研究。3.4基于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回顾性分析在标准建立后,利用前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采集的冠心病病人横断面调查数据,使用新标准对5组人群(健康人群、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期、冠心病稳定期和冠心病心力衰竭期)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发现,在纳入的患者中,健康人群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6.8%,代谢综合征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18.75%,在冠心病稳定期(CHD)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诊断,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患者为756例,总比例达到28.99%。在663例纳入ACS期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诊断,总积分≥10分的患者为332例,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比例高达50.08%。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39.74%。对比5组数据,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热结血脉积分显著升高,这也充分表明冠心病病机活动期热化的显著规律。对5组间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结论本研究基于对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的认识,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应用频数分析、AHP等多种统计方法,首次建立量化、分层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规范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为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1.研究背景不孕症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是指有规律性的生活,未避孕12个月及以上而未获得妊娠者,有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之分,在中医典籍中有“全不产”和“断绪”之分。导致不孕症发生的病因复杂繁多,排卵障碍和盆腔因素是主要原因,而排卵障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孕症的发生中所占比例约有20%-40%。在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神经中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下,正常的排卵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现国内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CHD)1100万,心血管死亡率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CHD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其仍是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心脾同治理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发挥着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系统评价和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探明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配伍规律。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
研究背景:随着精准靶向治疗的发展,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防控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肿瘤治疗的完整性、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时,大多数癌症患者处于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且已经经历过多程联合抗肿瘤治疗,这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经历严重的症状负担。因此,干预症状以提高中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了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重点
本研究基于“筋骨并重,由筋及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手法由筋及骨,再由骨到筋的整体治疗理念的应用,并首次通过结合影像学和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理筋动髌手法作用,引起髌股关节面应力变化的力学机制,并为其他医学研究提供了临床和实验新思路。1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1.1研究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观测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的影像学数据变化,以评价理筋动髌手法对于髌骨运动轨迹异常引起的早期髌股
研究目的:科学地评价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有效性,为中药外治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提供新方法。确立适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规范化临床试验方案。挖掘和整理中医药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新理念,丰富中医药治疗眼病理论。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两组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分配到
研究背景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慢病。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并发症多且危害性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在全球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据报道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按估算,我国现患高血压人数约为3亿,平均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的数目可达到1000万。虽然目前国内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前有所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高血压病的防治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病名,
唐时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达,百姓生活富足,期寻长寿无恙,对医学大为关注,官方与民间盛行抄录医方。唐中期以后,战乱纷扰,社会动荡,唐及唐以前的医学文献几乎散佚无存,致后世研究唐代的医学发展近乎陷入无米断炊的境地。故唐代散佚医书佚文对于研究唐代医学发展和成就均是十分珍贵的稀缺资料。《极要方》为亡佚医籍,是《医心方》主要引用文献之一,也是一部临床实用的综合性经验方书,除诸科病证及治方外,还包括药物理论及
基于生物力学角度领域,Pope提出脊柱失稳的概念,是指在脊柱生理载重下椎体与椎体间发生了异常活动或变形。在Pope学者的认识基础上,White等人提出临床的脊柱失稳的学术观点,认为临床上的脊柱失稳是在椎体与椎体间的异常位移同时又引起临床症状。颈椎失稳症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颈椎的结构功能退化,导致患者在生理状态下椎节过度或异常活动,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失稳一般分为上颈椎失稳和下颈椎失稳。上
王士雄(1808—1863),字孟英,是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编纂的《温热经纬》是一部有关温热病的注释著作,全书13万余字,共五卷,主要引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热病指南集》《疫疹一得》等著作。本次研究选择《续修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本论文研究方法涉及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笔者分别对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馆藏古籍进行了调查,从《温热经纬》的版本、体例
本文选择中医理论中的“益智”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源流考证入手,阐释中医“益智”理论体系,以及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正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智”的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有:“智,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古代文献对“智”五个方面的释义:聪明、才智、能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明辨是非曲直以及做事讲究谋略。可将我国古代“智”的定义可总结为:有聪明的头脑,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并有正确的是非观。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