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群众性文化革命和建设运动。它的出现是当时全国扫盲运动大背景下的地方性行为,是促进新武汉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工农群众和干部主观诉求的结果。武汉市人民政府对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广泛、充分的宣传动员,良好、协调的组织管理,规范、适用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的扫盲形式,人为的选择以运动的方式谋求社会性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来解决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低下这一社会问题,为政治、经济发展开发有效的人力资源。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的实践过程,呈现出实施制度化的扫盲教育、高度重视妇女扫盲教育、妥善处理扫盲中的心态问题等鲜明的特点。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规模宏大、成绩明显,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文化、政治素质及新社会认同感,为新武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由于其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在宣传工作、扫盲认识、扫盲要求等方面出现了失误,体现出历史的局限性。同时,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也给予新世纪的扫盲教育以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我们应该在调整扫盲策略的基础上,开展长期的扫盲工作,尊重扫盲教育的特殊规律,按其客观性办事,注意其功能的改变,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扫盲教育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