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3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实行了成本分担制度,贫困生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经过三十多年发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研究发现:随着高校贫困生存在人数增加,贫富差距增大,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增多,产生消极影响增强。本文从有助于高校贫困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助于高校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助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有助于践行“立德树人”社会主义大学教育思想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外高校贫困生研究、实践和发展现状,并以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旅游商贸学院4所高校、高职学生、贫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贫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探索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调适机制。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调适机制,本文主要有两个亮点。一是拟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政法委主导,教育部门主协调,卫生部门,公检法司参与其中的心理干预机构,在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上形成合力。初步设想为:成立各级政府心理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各级各部门心理干预工作机构和高校提升心理干预工作机构级别,并将心理干预实践下移,重视一线,重点在于村、社区、司法所、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二是在制度建设上,强化预警,强化应对,强化处置,尤其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联动。在高校层面,着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积极关系,着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心理教师和政治教师在专业上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实现“预防为主,处置为辅,以人为主,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