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高蛋白的大豆品种齐黄26和低蛋白的滑皮豆为亲本,杂交获得含17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通过Mapmaker3.0作图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18个连锁群的分子连锁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长度的1035.6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44cM。与公共遗传图谱相比,各连锁群上标记的顺序基本一致,与公共图谱相比,标记间的距离较远,有待进一步加密。   利用Catographer2.5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和农艺性状的QTL分析,其中包括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株高、底荚高和主茎节数。   对济南和冠县两试验点衍生出的F2∶3群体的主要品质及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   (1)济南试验点定位到3个与蛋白质含量有关的QTL,分布于D2、E和K连锁群上,分别位于Sat326~Sat100、Satt204~Sat406、Satt046~Satt24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28.9cM、53.4cM和1.7cM,解释率分别为12%、11%和2%;冠县试验点定位到1个与蛋白质含量有关的QTL,位于E连锁群上,位于Satt204~Sat-406之间,遗传距离为58.1cM,解释率为3%;两试验在E连锁上分别定位到一个QTL,而且均位于satt204附近,是否为同一位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2)济南试验点定位到3个与脂肪含量有关的QTL,分布于E、K和A1b连锁群上,分别位于Satt204~Sat406、Satt046~Satt247、Satt236~Sat27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53.3cM、1.4cM和49.5cM,解释率分别为8%、15%和22%;冠县试验点定位到1个与脂肪含量有关的QTL,位于M连锁群上,位于Satt636~Sat16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3.4cM,解释率为15%。两试验点并没有定位到相同的QTL位点,表明环境因素对QTL的结果影响较大。   通过对其它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   济南试验点定位到一个与株高相关的QTL,分布于D2连锁群上,位于Satt577~Sat(-)19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83.2cM,解释率为4%;一个与底荚高相关的QTL,分布于M连锁群上,位于Satt636~Sat(-)16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5.5cM,解释率为2%;一个与主茎节数相关的QTL,位于D2连锁群,分别位于Sat261~Satt577之间,遗传距离为361.8cM,解释率为1%。本研究定位到与株高、主茎节数相关的QTL各1个,都位于D2连锁群,遗传距离分别为383.2cM、361.8cM,距离较近再次证明了主茎节数与株高QTL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的论点。但是该位点的解释率仅为1%,贡献率较小,可能由于基因间相互作用,互相抵消所致。   通过遗传作图找到与相应性状相连锁的SSR标记,这些标记可为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农村中小学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农村中心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0-0075-02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地处区政府所在地——黄村,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学校,由1所中心校和8所完小构成,共有教职工300余
小麦遗传差异的研究对于小麦种质资源评价、品种权益保护和种子纯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鉴定小麦新品种杂株类型并构建其指纹图谱,不仅有助于小麦新品种繁育推广,也有利于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形态标记和SSR分子标记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杂株类型进行鉴定,旨在从表型性状和分子水平上弄清楚小麦新品种豫农202杂株的遗传差异特点,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19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
摘 要:本文运用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一所小学的调研,了解目前该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并归纳了信息化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信息化教学;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08)20-0029-03    一、前言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