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普遍性——从主体性介入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139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遍性的论证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重要根据。康德美学的普遍性是康德美学整合了经验主义美学和理性主义美学的重要成果,是连接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通道,是解决自然与人的矛盾的一把钥匙,是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金桥,更是康德哲学、人类学成为完整体系的坚固的基石。 康德美学普遍性的建立关键点在于主体的“人”。审美表象论重要讨论了人的各种心意机能,心意机能包含认识机能、愉快或不愉快的机能和欲求的机能;其中认识机能中包含知性、判断力、理性,同时又与愉快不愉快的机能和欲求机能在更高级别中并列,这种包含性和回复性说明了判断力既处于知性和理性的中间地位,同时又在知性中起作用,因而判断力天生具有连接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的特殊功能。主体表象是想象力构建的表象,与人的主体能力相关因而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审美主体论探讨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与鉴赏判断的关系,形式的合目的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对于物的自我观照,内心意识到的表象是实践中形成具有范型性的表象,这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经历了“能动”和“受动”的过程,因而对于对象的知性判断和鉴赏判断种都有认识机能的参与;所不同的是在知性判断中,知性有明确的概念,而在鉴赏判断中,知性暗含其中。 审美发生论中重要论述共通感的深沉基础在于理性理念的道德,在具体鉴赏中以审美理想中的理性理念出现;审美理想中的规格理念以范型的形式规定鉴赏判断的普遍性。
其他文献
姚燮,字梅伯,号复庄、野桥、大梅山民、小浃江老人等,浙江镇海人,近代学识广博、多才多艺、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在诗、文、词、曲、小说、经籍、史地、绘画等多个领域
作为呼兰河水孕育的文学洛神,萧红虽算不上伟大,却是极具个性的作家,因而在现代作家中卓尔不群。东北大地的雄浑广阔,拓展了她的视野和胸襟;过人的艺术直觉和悟性,造就了她独立不羁
《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是由赵君平和赵文成两位先生编篆,于2012年出版的碑志图版集。整套书共四册,收录了唐东都旧地河南省、唐都城所在地的陕西省和唐王业隆兴之地的山西省三
本文作为一篇单一的作家作品研究方面的论文,其写作宗旨在于:通过对余华先锋小说的修辞研究,本文试图指出这些作品从外形式到意义世界为修辞技巧所决定和蕴含的因素所在。具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