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认识论

来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w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审判活动实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法官为了获得符合主客观标准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结论,在既定的司法体制和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制下,综合运用逻辑和经验的方法,能动地进行审判认识活动。对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以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去分析研究刑事审判的认识规律和问题解决之道。为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法官的认识过程,文章认为有必要构建一个特有的刑事审判认识系统,这个系统与法官主体之间凭借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保持同一性,使认识系统在刑事审判的各个阶段都能体现主体意志;与认识客体之间遵循存在论和过程论法则,确保认识系统能够准确把握客体的特性,以多种与之相对应的辩证认识方法如实反映其本质;同时,认识系统内部以充分准则、融贯准则和节约准则,保持自体的统一协调运行,最终推导出正确的审判认识结论。为了回答刑事审判是谁之认识、认识何物的问题,文章运用认识论剖析和阐释了法官主体和案件客体各自的属性以及与审判认识系统的关系。法官主体在动力和方向两个内在方面控制和支配认识系统。在动力上,法官主体表现出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冲突和统一,既被动地接受案件信息,居中裁判;又主动进行思维加工、着力推进审判进程、积极作出结论。在方向上,法官主体表现出伦理性与动机性的分裂和制衡,既要确保认识系统的运行方向符合德性和尽责的目标,又不可避免地携带着自体潜藏的主观动机。同时,意识形态、历史传统和社会道德这些外部因素必然内化为法官的主观思维范式,成为法官主体的外部属性。刑事审判认识客体的结构特征决定了认识系统需要采用与之相符合的辩证思维方法,客体中证据、事实、法律规范逐级升华的间断性和连续性,决定了认识系统要分别对它们适用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的认识方法;控辩意见对立统一的动态属性则要求认识系统以否定之否定的认识方法对待之。为了刻画审判认识系统的运行样态,回答刑事审判怎样认识的问题,文章将审判认识过程划分为从证据到事实、从事实到法律评价两个阶段分别进行研究。事实认定阶段具有“实证”思维的属性,审判认识的具体模式称之为“迭代式”,即法官将控辩双方交互论辩的每个观点依次代入自己的认识进行思维加工,循环往复地进行修正,进而得出阶段性认识结论,表现出一种伴随控辩对话,逐步思考深化的认识样态。庭前证据资格筛选和证明模式繁简分流为“迭代式”认识做足准备,法庭讯问、举证质证是“迭代式”认识的重要环节,法官行使庭外调查权是其必要补充,据此形成的证据链条是“迭代式”认识的实质性成果。法律适用阶段具有“论证”思维的属性,在过程上体现为逻辑涵摄的构建、控辩交锋的权衡以及所得结论的阐释。其核心在于权衡论证,即运用普遍联系的发散性思维广泛寻求佐证,在权衡正反论据后做出价值选择,其间适用的是纵向和横向、顺向和逆向、正向和侧向等“六向”求解方式。为了揭示司法实践中审判认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文章采用数据分析、案例归纳、问卷调查及主观访谈等方法进行考察。通过对近三年再审改判无罪案件的分析研究,将事实构建的认识误区划分为证据真实性欠缺、证据不足两类证据事实层面的问题,以及逻辑推理的“前项”不成立、“后项”被推翻、连接不稳固三类事实推理层面的问题,认为上述认识错误的发生主要由缺乏具体有效的证明方法指引、证伪方向力度较弱以及“庭审实质化”未充分落地等三方面原因所引起。通过分析刑事指导性案例,总结出四类法律适用的误区:“司法三段论”大小前提均扩大,大前提缩小伴随小前提扩大,大前提单独缩小及大小前提选择性错误。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法律论证方法的三个弱点,分别为逻辑结构易断裂、各层嵌套论证饱和度欠佳及对事实小前提的引用断章取义。此外,在审判认识辅助咨询机制的运行中,陪审制的形式化、专业法官会议和请示汇报制度设计的不完备,限制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甚至可能对审判认识形成不当操控。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规则体系,为审判认识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引。其中,解决事实认定环节问题的重点是推进“证明实质化”,即以探求科学的证明方法为主线,制定出符合证明标准、能够嵌入庭审程序、有助裁判文书说理的配套规则。文章在审判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筑桥法”“筋骨说”“会话式”和“驳证论”四位一体的证明方法,并相应提出了11条具体规则。为了解决法律适用环节的问题,文章引入了内外部证成规则,将法律论证划分为:以逻辑三段论为总体框架的“内部证成”和以法律解释方法、经验价值权衡、判后社会效果为重要依据的“外部证成”,并总结归纳出10条具体的规则性建议,试图形成“逻辑连贯、价值统一”的论证过程,以排除法律适用分歧,保证裁判结论的正确和恰当。为了适应审判智能化的要求,文章还提出运用神经网络算法辅助审判认识,将审判认识的正确理念和方法融入人工智能算法中,使其符合审判认识规律,成为科学、规则、逻辑与经验的完美结合。
其他文献
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既属于产业政策又属于区域政策。本文基于200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开发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将其设立初期选定的“主导产业”作为产业政策代理变量,运用三重差分法剥离开发区建设带来的区域性影响,重点分析其作为产业政策,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造成的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导产业政策对开发区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净效应约为6.56%,对区外同行业企业则存在负向溢出效应。从开发
精确的列车位置信息是保证列车高速、安全运行的关键。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列车组合定位模型采用传统信息融合方法误差较大,导致列车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因子图的BDS/IMU列车定位信息融合模型。采用因子图理论,将BDS、IMU传感器接收到的
网站是常见的信息传播平台,是通过互联网向人们发布信息和提供网络服务的载体。网站是一组相关网页的集合,除了文字、图像、超链接等HTML元素外,网页布局是网页制作中的核心技术,随着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发展,网页已经从以前普遍使用的表格布局方法过渡到如今的DIV和CSS布局思想,即使用CSS来控制DIV盒子的大小及其在页面中的位置是制作网页时的关键问题。
无人机定位系统融合处理多个不同频率、非线性传感器传输信号过程中,针对采用常规的基于因子图模型的信息融合方法,存在定位精度不高、抗扰性差及容错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因子图消元优化的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算法。提出的新算法为了提高抗干扰性和容错能力,在链式因子图模型中加入滑动窗口用于保留窗口内历史状态信息;同时为了避免高维矩阵运算,引入消元算法将因子图转化为贝叶斯网络,依次边缘化历史状态,实现矩阵降维
<正>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在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递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学科技能,还要展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之美,以此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感知能力,为之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同时,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增强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趣味性特征,让学生更加积极去探索音乐知识,深入感知音乐作品中蕴
期刊
目的:优化银杏达莫注射液制备工艺。方法:以银杏总黄酮含量、双嘧达莫含量、外观等为指标,对原料药银杏叶提取物进行筛选,对注射液溶媒、助溶剂、抗氧化剂、活性炭吸附作用、注射液pH值选择等进行工艺优化研究。结果:水溶性银杏叶提取物为原料;注射用水为溶媒;丙二醇为助溶剂;焦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活性炭吸附热原,脱色助滤;pH值控制在4.2~4.3。结论:该优化工艺质量稳定可控,为大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代物流业在全面保障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当地交通运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所以,相关部门要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健全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为高效发展经济奠定良好基础。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小学音乐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近几年小学音乐教师是否能够利用正确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是否能够通过音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本文主要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之中节奏教学对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并对教师节奏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为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提供相关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