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大阵营对峙下的中法两国各自分属于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尽管中法两国早期有酝酿建交的努力,但却始终很难突破两大阵营对峙的结构性障碍。双方在“殖民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矛盾,也构成了中法两国建立正常交往的另一大障碍。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际形势出现了新变化:美苏对抗出现缓和;法美分歧和矛盾扩大;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促使毛泽东的“一个中间地带”理论发展到“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同时也使得“戴高乐主义"最终形成。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与“戴高乐主义”存在内在共性: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共同要求;立足国家利益的共同出发点;顺应“非殖民化”历史趋势的共识。正是由于这两大理论的契合,为中法两国在实践上突破两大阵营对峙的结构性障碍和“殖民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的障碍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得中法建立正常交往成为了可能。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法建交前的历史背景,主要论述中法两国建立正常交往的两大障碍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美苏、法美及中苏关系的新变化;第二部分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和“戴高乐”主义的形成,主要论述两大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具体内容;第三部分两大理论的契合与中法建交中两大障碍的突破,首先总结两大理论内在的共性,然后论证两大理论的契合为突破两大障碍奠定了基础,使中法建交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