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但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矛盾。快速城镇化建设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由不断积累二氧化碳引起的气候变化已威胁到城镇化建设进程。缓解该矛盾的路径是走低碳城镇化建设道路。然而,中国的低碳城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低碳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中国30个省市的低碳城镇化建设水平及其演变规律,以此为低碳城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低碳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为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度,协调度越高,表明低碳城镇化建设水平越高。本文应用了新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中国30个省市21年(1995至2015年)的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由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适用于系统之间耦合协调程度的评价,因此在应用该模型之前,本文首先分析了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的系统性以确定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适用性。接着,本文基于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局限性分析以及协同原理新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新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实证结果,验证了新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有效性分析,本文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耦合关系特征和演变。从时间维度上,本文通过拟合城镇化建设水平与碳排放系统水平的数据,分析了各省市两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并展示和分析了各省市耦合协调度的动态变化,深入剖析了该动态变化趋势背后的原因。从空间维度上,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系统耦合协调阶段的空间分布;还通过应用Arcgis软件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展示并分析了中国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的主观性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的扭曲,而新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消除了该主观性的影响,因此新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是一个相对有效的模型。并且该模型可以推广到任意两个相互耦合系统的协调度评价中;(2)30个省市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系统的相互作用并不服从统一的规律,省市的两系统相互作用符合偏“S”、偏“N”或偏“U”规律;(3)中国30个省市的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4)中国低碳城镇化建设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并且该现象在变严重。该现象表现在中国30个省市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自相关指数近年来下降明显,并且2015年中国存在低碳城镇化建设水平低值的聚集区。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三条提高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首先是应该考虑建立大数据监测平台以监测省市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并防止省市步入高碳发展模式。再则是应该建立系统的能源结构调整方案并全面提升各省市的低碳建设水平。最后是应该考虑重点扶持低碳建设水平较为落后的区域,并且鼓励低碳城镇化建设的省际合作。本研究不仅具有为低碳城镇化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的实践意义,还具有丰富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