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南部山区是济南市的后花园,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生产、材料生产、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别是林地由1995年33434.75 hm2下降到2004年的17706.37 hm2,减幅为53.84%,以每年10.77%的速度在减少,使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从1995年的207.43×107元下降到2004年的175.32×107元,变化率为-7.09%,年变化率为-1.42%。这种变化,特别是林地面积的减少,直接使研究区的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降低,因此要尽快的进行生态补偿,进行退耕还林(草)。本文依据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价值减少,并结合研究区的人口和经济状况,研究如何进行退耕及如何进行补偿。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建立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借助RS和GIS技术,对济南南部山区1995、2000和2004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并且利用Arcmap软件,对于土地利用的转出转入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的面积由1995年的33434.75 hm2下降到2004年的17706.37 hm2,减幅为53.84%,以每年10.77%的速度在减少,林地主要转为草地和耕地,这样直接导致了研究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降低。(2)在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谢高地的当量因子法,并对于所采用的当量因子做了适当的修订,对于研究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计算,得出研究区1995、2000和2004年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分别为207.43×107元、192.73×107元、175.32×107元,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一直在下降,林地的减少是主要原因。解决研究区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途径就是退耕还林(草)。(3)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对于退耕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中主要是基于DEM数据的坡度和坡向对于退耕的影响,一方面在Arview中分析林地、草地、园地、耕地在0°~6°、6°~15°、15°~25°、大于等于25°坡度的分布,并且主要分析了林地和耕地相互转化在不同坡度的分布,得出林地转化为耕地和耕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差一直在增大,因此要退耕还林,并且要首先退耕大于等于25°的坡耕地;另一方面在Arview中分析林地、草地在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的分布,得出在林地转为耕地主要集中在阴坡和半阴坡,草地转为耕地要比耕地转为草地的面积要多,并且阳坡和半阳坡的比例要大。在缓冲区分析中,分析了林地、草地、园地、耕地在距水域300米内的变化及园地在居民点附近的缓冲区内的分布。并对于研究区需要退耕的耕地进行了规划。然后考虑研究区各乡镇的人口的状况和耕地面积,计算各个乡镇退耕面临的人口压力,退耕要从人口压力较小的乡镇开始,逐步进行退耕。(4)研究区农户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家庭经营收入,而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收入占的比例较少,得出耕地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要进行退耕就要对农户进行合理补偿,最根本的是研究区的产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多方面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并研究了退耕与发展的矛盾,探讨了如何进行退耕,建议研究区除了财政拨款外,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并且引导农户加强产品深加工和发展无公害农业,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