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双源CT对结直肠癌TNM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的患者55例,其中46例临床、影像资料齐全及图像质量良好的病例被纳入研究,共发现47个结直肠癌病灶。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在双能量工具软件中进行数据测量及分析。结合第八版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进行CT-TNM分期,因CT无法分辨肠壁各层将T分期分为:T≤2期、T3期及T4期。主要测量以下数据:(1)符合纳入标准的淋巴结的长径、短径并计算短长比。(2)测量不同病灶、淋巴结、T3及T4期灶周和正常肠周脂肪间隙的碘值、Overlay值及同层面主动脉或髂动脉碘浓度并计算得到标准化碘浓度。(3)测量不同病灶、淋巴结、T3及T4期灶周和正常肠周脂肪间隙取得不同KeV下的单能量CT值,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根据术后病理上淋巴结有无转移将淋巴结分为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根据术后病理上病灶有无脉管/神经侵犯分为脉管/神经侵犯组与未侵犯组。用单能量图像进行术前T及M分期并与病理分期对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T3、T4期灶周及正常肠周脂肪间隙能谱参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之间、脉管/神经侵犯组与未侵犯组病灶之间能谱成像参数的差异,以及转移性淋巴结与其病灶能谱曲线之间的差异;用卡方检验比较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性;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1、单能量图像术前T及M分期与病理分期对比及诊断效能:利用单能量图像观察46例患者的47个病灶并进行T及M分期,然后将CT分期与病理分期对比,结果显示T≤2期、T3期及T4期准确率分别为:90.91%、82.14%、75%。M0及M1期准确率均为100%。2、T3、T4期灶周及正常肠周脂肪间隙能谱参数的对比:动静脉期T3、T4期灶周及正常肠周脂肪间隙的各项能谱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参数中,静脉期Overlay值和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对鉴别T3期和T4期的诊断效能较其他参数明显偏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和0.813,诊断阈值分别为15.800(HU)和0.723。3、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形态学及能谱参数的对比: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长径及短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长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动静脉期的碘值、Overlay值、标准化碘浓度和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能谱参数诊断效能指标中,静脉期Overlay值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的诊断效能较其他参数明显偏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和0.794,诊断阈值分别为46.400(HU)和0.452。4、转移性淋巴结与其病灶能谱曲线的比较:动静脉期转移性淋巴结与其病灶能谱曲线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脉管/神经侵犯组与未侵犯组病灶能谱参数的比较:动静脉期脉管/神经侵犯组与未侵犯组病灶各项能谱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脉管/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脉管/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值﹤0.05。结论:1、单能量图像对结直肠癌术前T及M分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2、动静脉期T3、T4期灶周及正常肠周脂肪间隙的碘值、Overlay值、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静脉期Overlay值和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对鉴别T3、T4期的诊断效能较其他参数明显偏高;3、淋巴结短长径和动静脉期碘值、Overlay值、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对鉴别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具有价值,且静脉期Overlay值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的诊断效能最高;4、转移性淋巴结与其病灶能谱曲线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脉管/神经侵犯组与未侵犯组能谱参数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脉管/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