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下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pp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更是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些论述都为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生态思想具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战略作用,绿色农业是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下在农业领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路径。为此,本文依据马克思生态思想,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探讨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力争为全国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本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马克思生态思想下绿色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首先,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梳理概括,阐述了马克思承认自然优先性的生态思想、人可以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思想和人要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其次,在借鉴许多专家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绿色农业进行了界定,阐明了绿色农业产业和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最后,论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第二部分,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分析了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既肯定和总结了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实践中存在人们对绿色农业理念缺乏充分了解、绿色农业产品竞争力弱和绿色农业产业的效益不够理想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是因为受劳动力素质制约,难以充分认识自然优先性;受实践能力影响,难以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受经济利益驱动,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部分,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指导下,从强化全社会对绿色农业的认识、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竞争力和增加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在动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措施。
其他文献
二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变化。由于经济全球化、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强强联合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的进一步剥夺等,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基于此,有人就宣称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不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本文基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深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
学位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革,注重家风与家教都是极为关键的。家风建设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现实吁求。家风建设是构成治国理政中“徳治”的重要基础,家风建设关乎国家繁荣昌盛。由此,深入挖掘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以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为主,除梳理和总结习近平有关家风论述形成的依据之外,还阐述了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讨论其时代价值,最终探寻践履优秀家风的实践理路。总体上
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学是思想发展启蒙的黄金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阶段。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自信”精神,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加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文化“化人”,实质是指文化从最深层次的思想层面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着以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