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c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中存在着数量可观的涉病作品,这是不争的事实;《聊斋志异》中出现的涉病作品,有其特殊的成因,既与蒲松龄个人及亲友的身心遭际相关,又与在齐鲁大地以疾为异的民间信仰熏染、对前人疾病描写手法的继承有着紧密的联系;《聊斋志异》中的涉病作品,按照致病之因可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日常生活所致,异类力量所致,德行有亏所致,相思不得所致,从中对疾病类型特点的考察,进而可以窥探到蒲松龄创作涉病作品的深层动机;涉病作品出现在小说中,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氛围,展现叙事手法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透过对《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万物平等的生命观的颂扬、对社会之弊病的愤懑,而且可以窥探到疾病描写背后,创作者对儒家礼法的深切呼唤、与佛道两教思想观念的相互契合。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四个章节与结束语。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此部分,笔者将对《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范围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价值意义做出充分的说明。第二部分,《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成因探讨。在本章中,笔者爬梳蒲松龄的诗集、词集、文集、俚曲集、年谱等文献资料,力图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前代小说的特点和民俗信仰等方面,探讨《聊斋志异》中出现大量涉病作品的原因。第三部分,《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类型特点。笔者以致病之因作为类型划分的标准,将《聊斋志异》中的涉病作品分为四类,分别是日常生活所致疾病,异类力量所致疾病,德行有亏所致疾病,相思不得所致疾病。探讨每一种疾病的类型特点,进而窥探蒲松龄创作涉病作品的内在深层动机。第四部分,《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文学功能。本章节由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与环境出发,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涉病作品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等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小说叙事学理论,对于《聊斋志异》涉病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包括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序列等展开研究。第五部分,《聊斋志异》涉病作品背后所展现出的创作者的思想内涵。对《聊斋志异》中涉病作品的分析研究,经过上述三个章节的探讨,可以看出,涉病作品背后对于展示儒释道三教内涵和生命观方面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从中可以窥探蒲松龄的思想特征。《聊斋志异》涉病作品中,体现了人类、精怪、鬼魂等异类对于健康生命的极力追求,蕴含着万物平等的生命美学观念;呈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弊病,体现了对儒家礼法的深切呼唤,希冀以此约束世人的不良行为;从致病之因、治病之人、治病过程来看,皆体现了佛道两教的思想内涵。第六部分,结束语。总结全文,概括论点,明确疾病与《聊斋志异》的关系、蒲松龄创作涉病作品的劝惩意识和对“至情”观念的赞美以及疾病在小说中的文学功能,展现创作者的思想内涵等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继中国改革开放,2000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后,商务英语信函在对外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信函翻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益发凸显。很多国内外学
【正】 古今中外丰富多样的文学现象表明,每个时代都可能产生大作家,他们必定会给文学领域带来新的题材和新的形象。《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劼人选择了一个前人未能写过的题材,
"A了(嘞)个B"构式网络语言指的是网络上新兴的短语"我了(勒)个去""果了(嘞)个然"等。文章从概念重叠和概念重组两个角度考察了流行语"A了(嘞)个B"此类语言构式的形成的可能性
目的探讨患有糖尿病孕妇在孕期和产后的相关护理措施,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0例患有糖尿病孕妇的临床资料,采取有针对性的孕期、
科学设置警察组织结构既是当前警务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现存警察组织结构体制进行分析并发现其存在的缺陷是完善警察组织结构的前提条件。结
<正>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许多家庭重视,众多家长都希望能培养孩子美术方面的才能。然而,很多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该怎样培养孩子美术方面
税收成本是指确定财政年度内国家税政所消耗的全部费用.就乡镇而言,税收成本主要包括农业税收成本和工商税收成本.1995至2005年A镇税收成本有了显著增长.这与1994年分税制财
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引导幼儿对画面情节进行连贯观察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图书内容,引导幼儿对画面细节的关注有助于幼儿提高对图书画面的观察能力,引导幼儿表达对图书的
<正>目的:探讨缬沙坦和己酮可可碱联用对阿霉素(ADR)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抽取6只为正常对照组(CTR组),余34只尾静脉一次性注射6
会议
在当今世界中,通过网络(尤其是移动社交网络)的信息、消息、病毒、谣言、思想、革新等的传播非常普遍。广义来说,这些情形都可以看做是某种流行性“信息”在一个网络上传播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