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中存在着数量可观的涉病作品,这是不争的事实;《聊斋志异》中出现的涉病作品,有其特殊的成因,既与蒲松龄个人及亲友的身心遭际相关,又与在齐鲁大地以疾为异的民间信仰熏染、对前人疾病描写手法的继承有着紧密的联系;《聊斋志异》中的涉病作品,按照致病之因可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日常生活所致,异类力量所致,德行有亏所致,相思不得所致,从中对疾病类型特点的考察,进而可以窥探到蒲松龄创作涉病作品的深层动机;涉病作品出现在小说中,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氛围,展现叙事手法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透过对《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万物平等的生命观的颂扬、对社会之弊病的愤懑,而且可以窥探到疾病描写背后,创作者对儒家礼法的深切呼唤、与佛道两教思想观念的相互契合。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四个章节与结束语。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此部分,笔者将对《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范围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价值意义做出充分的说明。第二部分,《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成因探讨。在本章中,笔者爬梳蒲松龄的诗集、词集、文集、俚曲集、年谱等文献资料,力图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前代小说的特点和民俗信仰等方面,探讨《聊斋志异》中出现大量涉病作品的原因。第三部分,《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类型特点。笔者以致病之因作为类型划分的标准,将《聊斋志异》中的涉病作品分为四类,分别是日常生活所致疾病,异类力量所致疾病,德行有亏所致疾病,相思不得所致疾病。探讨每一种疾病的类型特点,进而窥探蒲松龄创作涉病作品的内在深层动机。第四部分,《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的文学功能。本章节由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与环境出发,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涉病作品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等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小说叙事学理论,对于《聊斋志异》涉病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包括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序列等展开研究。第五部分,《聊斋志异》涉病作品背后所展现出的创作者的思想内涵。对《聊斋志异》中涉病作品的分析研究,经过上述三个章节的探讨,可以看出,涉病作品背后对于展示儒释道三教内涵和生命观方面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从中可以窥探蒲松龄的思想特征。《聊斋志异》涉病作品中,体现了人类、精怪、鬼魂等异类对于健康生命的极力追求,蕴含着万物平等的生命美学观念;呈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弊病,体现了对儒家礼法的深切呼唤,希冀以此约束世人的不良行为;从致病之因、治病之人、治病过程来看,皆体现了佛道两教的思想内涵。第六部分,结束语。总结全文,概括论点,明确疾病与《聊斋志异》的关系、蒲松龄创作涉病作品的劝惩意识和对“至情”观念的赞美以及疾病在小说中的文学功能,展现创作者的思想内涵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