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规律的实证研究——以成都高校大学生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Web2.0的典型性应用,微博的出现丰富了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利用手机终端、电脑登录等方式在微博上发表140字以内的日常生活信息,还可以通过微博参与讨论公共话题、报道突发性事件。微博,成为了网民获得话语权和表达权的最便捷、最简单、最具时效性的方式之一。微博所具有的创新性特质吸引着越来越的人开始“织围脖”。大学生利用微博扩宽交际面与以往不能接触到的偶像群体对话、利用微博求职、求知、参与社团活动等,使大学生成为了微博用户中非常活跃的一组人群。   本文以传播学经典理论--创新扩散和“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支撑点,以成都高校大学生为例,尝试对微博这样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采纳与扩散规律做出分析和研究。文章介绍了三网日益融合的趋势,对微博的内涵以及微博的“低使用代价”、“易用性”等可感知属性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梳理了微博在国内发展的现状;以网络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分别从传播渠道、创新代理人、采纳者等角度对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扩散过程和规律进行了描述和归纳。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动机需求以及其作为“大学生”群体的身份和属性是微博在成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采纳和扩散的决定性因素。文章最后分析了微博在高校大学生中扩散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策略分析。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的成熟,博客成为网民表达心声、交流观点的便捷平台。而“80后”无疑是这个平台上最活跃的舞者。“80后”的代际特征和复杂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们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内地知名企业家群体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他们不仅活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舞台上,也越来越成为大众传媒聚光灯下的主角。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
自媒体时代的兴起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随着自媒体用户不断增长,公众日常生活中的新闻舆论监督方式与效果也发生了改变。由于网络复杂开放的环境,新闻舆论导向很
期刊
2004年,CEPA协议正式实施,利好政策之下香港电影却遭遇冰河期。2005年,内地香港合拍片以救市为目标迅猛发展。2005年至今,内地香港合拍片在徘徊与摸索中前进,逐渐成为华语电影最强
壮族独具特色的民歌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壮族民歌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抢救、保护与发展工作成为当务之急。传播是文化的本质,原生态壮族民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