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成为现行改革的核心之举。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资源利用效率并存在不同的治理难题。独立审计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在解决企业内部委托代理问题、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国内外审计实践的不断深入,各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逐渐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并形成一定的声誉效应,激励和约束着审计主体的行为,影响着审计质量。近年来,国内外爆发了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对高声誉审计师的信任危机。审计质量和审计师声誉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重视。更进一步,审计质量和审计师声誉的相关关系是否会因为客户企业产权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呢?文章在对产权理论、声誉理论、审计行为形成机理进行梳理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关于企业产权性质、审计师声誉和审计质量关系的假设,以企业最终控制人的所有权属性代表企业产权性质、以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代表审计质量、以事务所品牌排名表征审计师声誉,同时考虑企业治理层面、经营层面和其他层面的影响,选取2011-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别对企业产权性质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审计师声誉和审计质量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综合关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国有产权公司的审计质量总体低于非国有产权公司;高声誉的审计师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高声誉审计师能够克服国有产权公司的代理缺陷,保证审计服务的高质量,且这种作用在国有产权公司中更显著。文章的研究证实了我国审计市场中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作用,为加强我国本土审计师的品牌声誉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同时也发现了不同产权性质公司的审计治理效果差异,为指导产权改革实践和审计实践提供了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