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残游记》被鲁迅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老残作为全书的灵魂人物,承载着作者刘鹗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字面意义,更要传递作者的思想。因此,老残人物形象的再现成为翻译这部小说的重点。关于老残这一人物的塑造,直接描画的笔墨较少,其人物形象多以对话的形式来展现。对话是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对小说中对话的理解离不开语境,而语境正是语域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根据语域理论,语域包含三大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基于这三个变量,语域理论可系统有效地分析对话。本文选取《老残游记》三个英译本中的对话翻译,运用语域理论,聚焦老残人物形象的再现问题。首先,本文分析了老残人物形象的三大维度——游医形象、文人形象和侠者形象。基于这三大维度,本文从语场、语旨和语式出发,分析原文对话的语域特征。然后,对比分析原文对话的语域特征与三个英译本中对话翻译的语域特征,考察对话翻译中语域的重建对老残人物形象再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话翻译中,译者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会影响原文语域在译文中的重建,进而影响老残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这样一来,很多体现原文特殊语域的文化负载词和表达失去了文化特色,未能在译文中重建原文的语域,从而影响了老残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忠实再现。谢迪克的译本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倾向于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一方面,这有效地实现了原文与译文语域的对等,从而在翻译中完整地再现了老残的人物形象。但另一方面,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得有些地方的译文表达很奇怪,反而没能再现原文的语域,进而使老残的人物形象失真。林疑今和葛德顺的译本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在翻译中重建原文的语域,从而真实地再现了老残的人物形象。此外,三个译本均在语式上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衔接,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改变原文的语式。由于这三个变量相互影响,所以有时语式的改变会引起语场和语旨的变化,进而可能影响老残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