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3.6亿平方公里的海洋中分布有成千上万的中尺度涡旋,这些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强非线性中尺度涡旋会在运动过程中输送大量的水体,对海洋中的热、盐、溶解氧、叶绿素等生物地球化学示踪物的输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中尺度涡的物质输运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目前对于中尺度涡的物质输运仍然存在很多亟待的问题。例如,(1)中尺度涡的水团输运能力究竟有多强?目前尚未有明确的量化研究;(2)中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3.6亿平方公里的海洋中分布有成千上万的中尺度涡旋,这些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强非线性中尺度涡旋会在运动过程中输送大量的水体,对海洋中的热、盐、溶解氧、叶绿素等生物地球化学示踪物的输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中尺度涡的物质输运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目前对于中尺度涡的物质输运仍然存在很多亟待的问题。例如,(1)中尺度涡的水团输运能力究竟有多强?目前尚未有明确的量化研究;(2)中尺度涡物质输运过程中,平流以及混合等动力学过程在其中的贡献分别是多少?(3)中尺度涡的垂直结构特征是怎样的,垂向的动力过程对输运有何影响?(4)涡旋的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时变性,具体哪些结构变量对物质输运产生显著影响?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本文利用区域海洋模拟系统(ROMS)和内置的被动浓度示踪物(passive tracer)追踪模块,结合涡旋运动坐标变换和示踪物收支分析方法,对一个南海反气旋中尺度涡(暖涡)引起的水体物质输运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估。示踪物的追踪结果表明,涡旋在85天的运动过程中,其初始包裹水体以平均每天6‰的流失速度向涡旋外扩散,最终有51%的初始包裹水体被输送到距离其源地689 km的远处。由此可知,该中尺度涡的确具有很强的远距离物质输运能力,但同时该输运过程并不保守,而是存在明显的流失现象。该结果提醒我们,在分析涡致物质输运对大尺度环流的贡献时,考虑其包裹水体的流失并进行定量化的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涡旋的垂向物质输送也是非常显著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整个涡旋运动过程中,处于涡旋混合层内的水团不断地下潜至混合层以下。截至其最后消亡时刻,约有65%初始时刻混合层内的水团下潜到混合层以下。同时,在涡旋运动过程中,涡旋与外界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存在剧烈的水体交换,导致涡旋内的次表层水团变得更暖、更淡,更轻。通过涡旋示踪物收支计算,进一步分析了该涡旋物质输运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平流过程是该涡旋物质输运的最主要的动力过程(120%),而混合作用相对较弱(-20%)且对涡旋内水体的保守性为正贡献;水平过程的作用约为垂直过程的两倍,说明水平过程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收支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并解释了暖涡的一个重要特征:沿中尺度涡旋前进方向,涡旋的垂向速度场存在一个明显的“偶极子”结构,即在涡旋的前部存在显著的辐聚下降流区,在涡旋的后部则为显著的辐散上升流区。该现象与暖涡为统一的辐聚下沉的经典理论是不同的。具体结果显示,在随涡旋运动的坐标系下,涡旋内的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以涡心为中心呈现各项同性,但是在地球坐标系下,其局地变化趋势便呈现出明显的“偶极子”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结构恰好对应了涡旋的垂直速度场和散度场:在涡的前部和后部分别有明显的辐合(下降流)区和辐散(上升流)区。该现象可以用“β效应”导致的非频散斜压Rossby波西传理论很好的解释,该理论对冷涡同样适用。细节构的分析表明,该偶极子在涡旋内部进一步诱导了一个净的翻转环流,通过该翻转环流,涡旋前部的表层水随下降流进入次表层,而次表层的水则随上升流从涡旋后部上升到表层,并最终逐渐扩散出涡外。对该涡旋包裹水体总量的时间变化及其与涡旋特征变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涡旋物质输运的时间变化趋势与半径、强度、移动速度以及形变等参数并未有直接的相关性,但与涡旋运动的加速度和形变的时间变化率显著相关。结果显示,当涡旋加速时,示踪物流失率增大,即有更多的水团流出涡旋;反之,当涡旋减速时,示踪物流失率减小,即涡旋内的水团会更加保守。同时,当涡旋的形状从圆形向不规则形状转变时,涡内水体更易从涡核中流失;反之,若涡旋的形状由不规则向圆形发展时,涡内水体则会被涡核更好的束缚住。该结果显示了涡旋的时变性对涡旋物质输运的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ROMS模式和被动示踪物追踪方法对一个南海暖涡的物质输运做了定量化研究。对我们定量化的理解中尺度涡物质输运的机制以及涡旋内物质输运的动力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新兴权利的诉求体现出法律制度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种张力,对于这类诉求学界主要以呼吁立法的方式进行保护,同时以司法保护的方式也因其门槛低、成本低、反应快、效果好等优点逐渐受到学界的青睐。尽管学界对新兴权利研究颇多,但较少有将新兴权利基础理论与司法裁判相关理论结合研究的。在法院从立案审查制变为立案登记制后,接吻权、常回家看看权、数据权等主张不断地涌入法院,法官却常常面临无法可依的情况,因此将新兴权利理论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通过终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和联系。现有终端架构存在通用化设计与低冗余优化矛盾突出的问题,导致其仅能采用嵌入式的设计方式,以微处理器这一可配置的器件为中心进行软硬件开发,来适配不同应用的功能需求。而微处理器具备完整的计算机结构(哈佛/冯诺依曼),使得终端在形式上成为了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虽然终端所需承担的任务较为简单,但作为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却需要付出远高
物联网概念的出现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万物互联”的美好前景深得人心。时至今日,物联网在数个领域已具备较小规模的应用并产生盈利,但距离大规模的实际应用部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究其缘由,物联网节点能量匮乏是其中的根本原因。物联网节点常使用电池或微型能量采集器作为供电模块,其供电能力极其有限。受能量约束,节点往往需要通过牺牲性能来缓解能耗问题,如降低无线接入的吞吐量和覆盖范围,甚至牺牲通信可靠性。能量匮乏不
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脑功能连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和脑疾病的网络机制研究,其方法学基础是针对MRI获得的脑血氧水平依赖信号(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signal,BOLD)进行关联性、同步性等分析,以刻画脑功能网络化和组织化。基于MRI的BOLD信号反映了局部脑区的微血管特征和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相对含量
人脑结构与其功能的相互配合使得我们可以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行为,而两者的异常则与诸多神经精神疾病息息相关。探索人脑结构与功能的紧密关系、探究与人脑疾病有关的结构功能失常,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研究表明,人脑在进化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布局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特定的层级原则,称为“梯度组织”。在这种精巧的梯度组织模式下,每个脑区的微观结构、它与其它脑区间的连接模式、以及它在功能处理层级中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新型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及海量通信节点的涌现,有限空域、频域内的无线设备数量急剧增加,造成频谱共生环境的恶化,导致用户间的邻道干扰越来越频繁。以军事通信为例,指挥车、舰船、飞机中大功率发射信号会对同平台接收信号造成干扰,导致接收机灵敏度下降,通信距离缩短;民用通信领域,移动通信基站发射信号会对邻频部署的Wi Fi网络和导航定位信号形成干扰,引发用频冲突。邻道干扰不仅增大了背景噪声电平,恶
近表面裂纹被视为工业设备、设施的严重缺陷,疲劳和腐蚀裂纹是其中较为普遍的类型。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力系统、机械制造、新能源、核工业等领域,该类缺陷已成为影响关键构件服役性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电磁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作为无损检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其具有结果表示直观、非接触、无污染、高灵敏度等优势,已在金属材料近表面缺陷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目前已
近年来,随着计算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能力的提高,计算机视觉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图像转换是计算机视觉中的新兴领域,旨在学习不同视觉域之间的关系并实现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图像转换的研究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电视电影的视觉效果制作时可以使用图像转换生成指定风格的图像或视频、极大减少人工绘制的时间;在智能交通领域和安全监控领域可以将图像从输入域转换到标签域、更好的定位人或车辆;在医学领域
基于具有低介电常数的Zn3B2O6和LiZnPO4微波介电陶瓷,借助固相反应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实现了对陶瓷材料的εr、Q×f、τf和烧结特性的调控。借助有限元仿真建立了以低介电常数陶瓷和中介电常数陶瓷为基础的异质陶瓷匹配共烧模型,实现了异质材料的整体收缩率、收缩速率以及收缩窗口的逐一匹配。基于所研发的陶瓷材料和异质陶瓷匹配共烧技术,设计并制作出了一款高性能共模滤波器。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号的带宽越来越宽、瞬时特性趋于普遍化、调制方式向复杂化和高阶化发展,信号的传输速率也快速提高,信道的时变特性和噪声类型变得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情形下,仅测试分析单一信息域信息的电子测量仪器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复杂宽带信号的特性。为了满足信号的测试需求,需要将示波器的时域信息、频谱仪的频域信息和矢量信号分析仪的调制域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钟、同一触发机制下对输入射频信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