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近年来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越来越严峻,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为了解决淡水资源危机,水合物法脱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传统的海水淡化方法相比,水合物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海水淡化方法,而以环戊烷作为客体的水合物更是具有诸多优势。然而,目前水合物法脱盐还存在着能耗高、形成动力学缓慢、脱盐效率低等问题。如何确定一个最佳的反应条件来提高水合物的转化率以及脱盐效率仍然是需要克服的难题。本文针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越来越严峻,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为了解决淡水资源危机,水合物法脱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传统的海水淡化方法相比,水合物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海水淡化方法,而以环戊烷作为客体的水合物更是具有诸多优势。然而,目前水合物法脱盐还存在着能耗高、形成动力学缓慢、脱盐效率低等问题。如何确定一个最佳的反应条件来提高水合物的转化率以及脱盐效率仍然是需要克服的难题。本文针对影响水合物脱盐效果的诸多因素在宏观上通过水回收率、脱盐效率及离子富集比三个参数来确定不同反应条件下的脱盐效果。研究发现,离子种类的影响与温度、盐浓度和反应时间相比可忽略不计。脱盐效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加;然而,由于低温能为水合物形成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使得水的回收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反应过程中在过冷提供的驱动力以及K3PO4溶液浓度增加的双重作用下,时间影响的水的回收率呈现出指数增长、线性增长和趋于稳定三个阶段的特征。随着原始镍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脱盐效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预融效应对于增大高浓度镍盐溶液的脱盐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处理盐度为0.2 mol/L的溶液时,脱盐效率最高可达85.0%。此外,添加剂的存在也会影响水合物法脱盐的效果。通过原位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反应温度和原始溶液浓度对生成的环戊烷水合物晶体的形貌和数量有显著影响。较低的反应温度会产生较多形状不规则的晶体,而浓度较高的K3PO4溶液中形成的晶体较少。作为添加剂的BN,也会对水合物的生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拉曼对纯水、盐溶液以及水合物的表征,从原理上解释了外界因素对水合物形成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是改变了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水合物法水处理工艺在海水淡化、高浓度废水处理和高价值盐富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环戊烷水合物法脱盐技术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脱盐效果进行分析及总结,希望能够推进该项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基于水合物法脱盐过程商业化成为现实。
其他文献
随着柔性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柔性电子器件涌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柔性电子器件有着独特的延展性,且制造工艺高效、成本低,因此在柔性显示器、能源储存、医疗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新型柔性导电材料,如金属纳米线、碳纳米管、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等。其中石墨烯作为一种柔韧性很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比如能源、电子、医药等。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来制备石墨烯,但是在制备过程中
软刚臂系泊系统(Soft Yoke Mooring System,SYMS)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一种重要装备,普遍地应用于我国渤海海域。软刚臂系泊系统长期服役于固定海域,受到海洋环境中风、浪、流等荷载的联合作用,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在役软刚臂系泊系统发生了多次不同形式的失效事件。因此对在役软刚臂系泊系统的安全研究和分析评价十分重要。目前,软刚臂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模型试验和水动力学分析。由于海洋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而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也因此面临严峻挑战。径流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提高其预测能力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帮助,而汛期作为径流的主要集中时段,开展汛期径流预报对于提高流域水资源管理能力更具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桓仁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基于气候因子和SEAS5降水预报的汛期及其各月的径流预报模型,并针对气候因子筛选
水平管降膜蒸发器是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具有结构紧凑、传热系数高、抗结垢性能良好、适用于小温差换热等特点。国内外学者们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产分析法,对多效蒸发系统的热力学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火积)耗散分析法和热阻极值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热力学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更侧重与强调能量的传热能力损失。基于(火积)耗散理论,学者们提出了换热器以及换热网络的相关分析方法,但是却鲜有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陆地面积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沿海地区不得不把空间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围填海作为现有的主要用海方式不仅造价高昂,而且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针对围填海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节约用海、最大程度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原则,本文提出了漂浮城市这一环保、经济的城市空间发展概念,采用浮箱结构来建造海洋平台城市,有效利用海洋空
海洋工程结构长期处于风、浪、流联合作用的工作环境中,疲劳破坏成为其最显著的失效模式之一。目前各国船级社针对焊接结构的疲劳问题主要使用基于成熟的单轴疲劳分析理论。然而,海洋工程结构焊接区域多处于多轴应力状态,单轴疲劳评估理论只考虑单一应力分量,无法反映结构真实的受力状况。多轴疲劳评估理论考虑结构所处的多轴应力状态,描述更为准确,与单轴理论相比更加适用于海洋工程结构的疲劳评估。目前工程上主要使用频域方
增湿除湿(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海水淡化技术具有规模灵活、投资小、适用于分散化的淡水需求、易于与低品位能源结合和避免了在传热面结垢的现象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增湿除湿系统的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喷淋料液流量、喷淋料液温度、空气流量、冷却水流量和冷却水温度对系统产水量和GOR(Gained Output Ration)的
海底管道、线缆通常利用海底开沟机进行开沟埋设达到保护的目的。海底射流开沟机通常用于剪切强度较小的泥沙底质的施工作业,而喷冲臂是射流式开沟机的重要构件,其将管道中的水流进行分配,高速射出后作用于海底底质,将泥沙冲起以达到开沟的目的。本文针对孟加拉海域海底地质条件以及开沟要求,进行海底射流式开沟机喷冲臂研究与设计。首先,运用基于泥沙启动理论的泥沙冲刷模型对淹没射流泥沙冲刷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多个因
我国南海海域受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频率很高,台风过后的海域波浪大多为双峰谱波浪,对海洋浮式结构物的安全有潜在的威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浮式结构物在双峰谱波浪、单峰谱波浪作用下运动响应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双峰谱波浪对浮式结构物作用相比于常规单峰谱波浪的潜在危害程度,为我国南海海域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提供参考。首先,基于STAR-CCM+建立了波浪数值水槽,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和时间步长无关性
在寒区建筑物的设计里,不仅要考虑到冰利用的情况,也要进行冰灾害的预防,这些均须考虑到冰体的力学性质参数。在上一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冰体力学性质的研究,试样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南北极寒区和靠近极地圈的部分国家的水利工程、航空基建快速发展的当下,对于冰力学性质的研究深度需求不断的增加,本研究利用岩石领域普遍采用的巴西劈裂试验方法来研究冰体力学性质并探究其可靠性,并推广到极地冰区的科学研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