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MS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b8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SCTA特点,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342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和颅脑扫描。将所获得的原始图像传至ADW4.2后处理工作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三维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进行成像。调查样本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其中脑梗死组脑梗死患者为98例,对照组非脑梗塞患者244例;分析比较两样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性质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出现狭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12.6, p<0.01)。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较非脑梗死组严重(χ2=6.33 p<0.05).。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颈段最多见(p<0.01, p<0.05),且颈内动脉虹吸段和颈内动脉颈段斑块的出现对脑梗死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1),脑梗死患者梗死两侧出现颈动脉狭窄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且随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动脉膨大最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在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颈部与脑梗死有联系。
其他文献
目的:制备丙酸氯倍他索(CP)脂质体并考察其稳定性,以及研究其在离体透皮试验中的透皮性和对豚鼠湿疹模型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旋转薄膜蒸发法制备CP脂质体,考察样品中主药含量,粒径,包封率等指标的初步稳定性。2在豚鼠离体皮肤上,以市售CP乳膏制剂作对照,进行CP脂质体的渗透扩散试验,检测脂质体对CP的促渗透能力。3建立豚鼠湿疹模型;通过检测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数,进行
背景吞噬细胞包括组织中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及血液里中性粒细胞。先天性吞噬细胞缺陷病为一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主要指吞噬细胞功能
目的根据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症术前及术后24h内的血清CA125水平,结合盆腔MRI增强扫描检查所提示HIFU术后24h内消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