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家政权建设”从理论角度来看,属于一个阐述民族国家建构路径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解释性概念;从实践角度观之,它是一个与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相伴相生的政治实践过程。国家政权建设内涵丰富且动态变化,在中西方语境中所具有的背景、内涵和目标各有侧重,因此有必要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和实践场域中对其进行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的国家政权建设对于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政权建设”从理论角度来看,属于一个阐述民族国家建构路径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解释性概念;从实践角度观之,它是一个与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相伴相生的政治实践过程。国家政权建设内涵丰富且动态变化,在中西方语境中所具有的背景、内涵和目标各有侧重,因此有必要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和实践场域中对其进行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的国家政权建设对于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独特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政权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缩影。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和国家如何在大理白族地区开展国家政权建设?具体来说,这一大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执政党和国家在大理白族地区进行国家政权建设的初始条件是什么?国家政权建设的有效机制是什么?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有哪些?目前,学界主要从“国家中心论”“社会中心论”抑或“国家—社会”关系框架内对国家政权建设展开研究。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下,本文从中观层面对国家政权建设的机制进行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权建设的特征,本文尝试构建了“权力下沉机制——合法性生产机制——利益调节机制”的分析框架。就三者的定位而言:由权力组织网络构建组成的权力下沉机制属于国家政权建设的“硬实力”部分;由意识形态宣传构成的合法性生产机制属于“软实力”部分;由以土地为核心的社会基础改造形成的利益调节机制属于“核心”部分。就三者的内涵和关系而言:首先,以执政党为核心的权力组织网络构成了国家政权建设最重要的主体,在增强国家权力渗透能力的同时,为社会基础改造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意识形态宣传是中国语境中独具特色的权力技术,在增强国家意识形态权力的同时,为社会基础改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最后,以利益调节为实质,以群众运动为形式的围绕土地展开的社会基础改造在实现社会结构变迁,国家与农民关系变革的同时,增强了国家资源汲取和社会控制的基础性权力。三大机制相辅相成,相互强化,共同推进了国家政权建设的有序开展。国家政权建设是发生在特定场域的鲜活政治实践。洱源县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构成了建政的实践场域。白族极具家国情怀的马帮文化和耕读文化,以及包容务实的民间宗教“本主崇拜”和“多元一体”的宗教格局奠定了良好的政治认同基础而构成了“建政之基”;而境内地霸土匪势力强大以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的普遍存在则成为了“建政之困”,大理白族地区的国家政权建设在利弊交织的情景下展开。从组织建设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的建立强化了党作为领导核心的地位;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设置确保了国家权力的平稳运行;大规模发展的党的外围组织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以党为核心的党政共生与群团依附的权力组织网络构成了国家政权建设的逻辑起点。从意识形态宣传的维度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宣传以及一般情景下的普遍性宣传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就前者而言,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围绕土地改革展开的诉苦运动塑造了农民的阶级观念;贯彻《婚姻法》运动则促成了群众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就后者而言,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宣传在“破旧立新”的基础上强化了政党权威和国家认同。从社会基础改造的维度看,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结构变迁影响深远。白族群众历来遭受严重的封建地主盘剥,1950—1953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目标的同时,增强了国家资源汲取和社会控制的能力。对于农业大县的洱源来说,1952年下半年—1956年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格局和生活方式,国家的基础性权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大理白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国家政权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对大理白族地区的国家政权建设进行全景式回溯不难发现,“因族制宜”“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策略贯穿于国家政权建设始终,同时也是建政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尝试把这种建政策略表述为“包容性建政”,即大理白族地区的建政工作在时间、范围、程度、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可作稍低于其他地区的处理。但“包容性”具有其限度,即难度越大的社会基础改造越具有包容性,越不危及政权的事件越具有包容性,越具有民族特殊性的事宜越具有包容性。通过“包容性建政”,中国共产党在大理白族地区实现了“嵌入——深入——扎根”的渐次转变,白族的物质利益和传统文化得以维护,国家稳定发展和社会良性变迁的局面得以形成。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Nrf2基因敲除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目的:运用野生型小鼠和Nrf2基因敲除小鼠构建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探讨Nrf2基因敲除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将24只野生型小鼠(WT)及24只Nrf2基因敲除鼠(KO)分别分成4组(6只/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不予处理,放射后1天组(IR1d)、放射后7天组(IR7d)和放射后14天组(IR14d)小鼠均经15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大量涉及财物安全和个人隐私的APP被用户广泛使用。因此,智能手机需要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机制对设备解锁和敏感功能执行进行身份验证。尽管已有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智能手机被越权访问,攻击者仍然致力于利用各种手段盗取、复制和伪造智能手机的认证凭据,从而欺骗绕过身份认证系统。近年来,基于声信号的感知技术由于在智能手机上的高度可得性和强抗干扰能力,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
近年来,气候环境日益恶劣,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扩散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空气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促进低碳扩散,补贴是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一种激励措施,且多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从目前的补贴现状来看,政府主要采用对企业和消费者同时进行补贴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补贴促进了低碳扩散,但是补贴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例如,随着低碳扩散比例的增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专项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一般特指可穿戴式虚拟现实,它通过头盔式显示器、手部控制器等交互设备,对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多种人体感知功能进行模拟,它能够使用户完全沉浸于虚拟世界之中,以自然行为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互动。在地理信息领域,VR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地理信息被动认知的缺陷,使得用户可以以一种更加主动的方式去剖析地学数据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是3D-GIS未来发展的重要
面对日渐乏力的传统增长动能与波诡云谲的国际政经环境的交叠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强大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提出要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推动力。本文正是研究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因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而导致的行业市场竞争的增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调结构、降成本、促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等具体目标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增强如何影响微观企业在信贷市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和工业化后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和新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贯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是供给体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国内外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根本方法,更是在工业化后期顺利实现工业化的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和微型节肢动物等生物与土壤颗粒相互作用,从而在土壤表层形成的特殊结构。生物土壤结皮具有通过碳氮固定作用向土壤输入营养,参与土壤表层水文过程,提高土壤稳定性等生态功能,因此被誉为极端环境中的“生态工程师”,在退化土壤修复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工诱导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微生境下各环境因子对生物土壤结皮发育演替的驱动作用。同时筛选功能真菌并
碳及其复合材料一直是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热点;到目前为止,在不同碳基电极材料的合成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许多多孔碳基材料的离子可及比表面积有限、等效串联电阻相对较高,导致了较低的能量密度,并且其合成策略通常依赖于特定的模板和结构导向剂,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这也是制约大多数碳基电极材料进一步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工作主要以廉价易得、绿色环保的壳聚糖和明胶作为富氮碳源,围绕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体系日趋完善,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贡献者。认识和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寻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方式、新途径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水平日益接近全球技术前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来推动,而城市对于促进创新具有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在金融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金融集聚现象日益凸显
保尔·拉法格(1842-1911)是法国和国际工人共运史上著名的活动家和领袖,法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先驱、法国社会党的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法国传播和法国工人党的建立有重要的贡献。但是其马克思主义观的不彻底性也使他犯下了一些错误,增加了自身的复杂性。从蒲鲁东主义到布朗基主义、实证主义,人们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拉法格去世后,其马克思主义者身份和形象被“污名化”,各种标签也蜂拥而至:“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