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对含氮钢铸锭凝固组织和宏观偏析的影响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r791154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压技术在有色冶金反应和凝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加压技术的工业化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然而,由于钢铁材料冶炼温度较高,加压难度大,加压技术在钢铁冶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较少。在钢铁冶金领域,加压最典型的应用是提高钢液中气体元素氮的溶解度,强化其合金化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钢铁材料的性能。近年来,加压技术在钢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氮钢,尤其是高氮钢的制备技术,但加压技术在含氮钢凝固组织演变和相变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针对凝固过程中加压的作用机理,以Fe-Cr-Mn-Mo-N系含氮钢铸锭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图、凝固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压力强化冷却机理、加压对凝固缺陷(疏松缩孔、气孔和偏析)的作用机理、枝晶生长及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CET)随压力的变化机制等研究。利用Thermo-Calc热力学和DICTRA动力学软件探讨了压力对19Cr 14Mn0.9N含氮钢相图、凝固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压能够阻碍铁素体相和抑制铁素体阱的形成,扩大奥氏体单相区,提高固/液相线温度和氮溶解度,促使含氮钢的凝固模式逐渐由FA型向A型转变;随着压力的增加,Mn和Mo的分配系数减小,微观偏析加重,C、N和Cr的分配系数随着压力增加而增大,微观偏析减小;随着压力的增加,Si的分配系数由小于1向大于1过渡,微观偏析增大;加压减小了铁素体相中C和N以及奥氏体相中N的扩散系数,增大了奥氏体相中C的扩散系数;此外,加压能够促进凝固时的相转变和减小晶粒的临界形核半径,使形核率呈指数增长,从而细化含氮钢晶粒。构建了加压下含氮钢模铸过程中铸锭和铸型温度变化的测量方法。基于建立的界面换热反算模型,结合埋设热电偶实验和经验公式,量化了不同凝固压力下的铸锭和铸型间界面换热系数,阐明了压力强化冷却的机理。加压减小了铸锭和铸型间气隙间距,改善了其接触条件;随着凝固压力的增加,界面换热系数和铸锭冷却速率增大,加压强化冷却效果明显。利用与压力相关的疏松判据,阐明了凝固压力对19Cr14Mn0.9N含氮钢疏松缩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加压促进了含氮钢的凝固方式由体积凝固向逐层凝固转变,提高了枝晶间液相的压力梯度,强化了枝晶间液相的补缩能力,降低和缩短了枝晶间补缩时液相流动的阻力和距离,有助于抑制和消除铸锭内疏松的形成。实验测量了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位置(CET)和枝晶间距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并结合ProCast软件的组织模拟结果,揭示了 CET、枝晶间距和晶粒数随压力的变化机制。加压强化冷却,增大了铸锭的温度梯度,恶化了柱状晶枝晶尖端处等轴晶形核和长大的环境,延迟了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CET),使CET位置逐步向铸锭心部移动;随着凝固压力的增加,一次和二次枝晶间距减小,铸锭内的晶粒数增大,显著改善并细化了凝固组织。基于理论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含氮双相钢(21.5Cr5Mn1.5Ni0.25N)凝固过程中氮气泡内压力的计算模型,结合凝固过程中的相变顺序,揭示了氮的偏析行为,明确了氮气孔形成机理,并阐明了疏松缩孔、合金元素(N、Mn和Cr)和凝固压力对铸锭氮气孔形成的影响规律。贫氮相(铁素体相)的形成加重了枝晶间残余液相中氮的富集程度,加重了氮的偏析,而富氮相(奥氏体相、AlN和HCP相)的形成有助于缓解氮偏析和增大氮溶解度,减小氮气泡内压力,进而抑制钢液中氮气泡的形成。此外,疏松的形成减小了液体静压力,促进了氮气孔的形成;增加合金元素Mn的质量分数有助于抑制氮气孔的形成,而合金元素Cr对铸锭内氮气孔形成的影响呈现出双面性;初始氮质量分数的增加,加重了铸锭内氮气孔缺陷;加压则明显减少了铸锭内氮气孔数量和提高了其形成高度,是抑制和消除铸锭中氮气孔缺陷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氮气孔的宏观形貌近似椭圆形,其初始生长位置边缘由奥氏体相构成。基于等轴晶形核、质量传输方程和动量传输方程等,建立了用于预测压力对铸锭组织和宏观偏析影响的二维加压凝固模型,与文献报道对比验证,本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利用本模型探讨了加压对氮宏观偏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加压通过增加等轴晶最大形核密度和强化冷却对氮宏观偏析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两者对宏观偏析的综合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增加等轴晶最大形核密度方面,加压能够扩大等轴晶区域,从而增大负偏析范围,提升氮最大偏析位置的高度,以及加重氮的宏观偏析;从强化冷却的角度而言,加压有助于抑制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CET),减小等轴晶区,缓解氮的宏观偏析。此外,鉴于加压还能对其他凝固相关参数(如平衡分配系数和扩散速率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压对宏观偏析的影响规律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其他文献
四旋翼无人机具有垂直起降、定点悬停、机动性强、操作灵活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到搜索营救、战场侦查、火场勘察、交通管制等军事及民用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以及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一种典型的四输入六输出欠驱动系统,该特性使得四旋翼无人机在外形设计与加工制造的难度得到了有效地降低,但是在设计飞行器的控制系统时却要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控制是飞控系统的核心和
IF钢通常用于生产汽车面板,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深冲性和无时效性,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国内某钢铁公司在IF钢生产中存在表面缺陷发生几率高、成材率低的问题。质量跟踪结果表明,铸坯全氧含量高、大型非金属夹杂物含量超标是导致表面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钢液镁处理具有良好的夹杂物控制功能,开发适合于IF钢工业生产的钢液镁处理技术对于降低IF钢冷轧板表面缺陷发生几率,提高成材率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上述目标,
目前,氧化物-氟化物熔盐电解法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单一稀土金属及部分稀土合金的主要方法。近年来,我国稀土氧化物-氟化物熔盐电解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一方面,电解槽容量从最初的3 kA增加到了60 kA;另一方面,电解装备也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由传统的上插阴阳极式电解槽逐渐改变为底部液态阴极电解槽。这些新型稀土熔盐电解工艺及设备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传统电解槽槽体结构、电解条件及工艺参数等,要开发出能适用
卡林型金矿是一种含砷、含硫、含碳且金以微细粒形式包裹与黄铁矿、毒砂等载金矿物中的极难处理金矿,是典型的双重难处理金矿。我国卡林型金矿储量约有1000t,但多为贫细杂矿石,开采利用率极低。卡林型金矿的预处理工艺包含焙烧氧化、化学氧化、加压氧化以及生物氧化法等,其中生物氧化法具有绿色、清洁、条件温和以及使用范围广等特点,近年发展尤为迅速。本文以贵州某卡林型金矿为原料,经一粗三精浮选工艺获得用以生物预氧
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耗能大户,其中炼铁工序的能耗占钢铁流程总能耗的60%以上,所以推进炼铁工业绿色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目前炼铁反应器内普遍存在煤气化学能未能充分利用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反应器内煤气物理能和化学能严重不匹配。尤其是对于采用富氢煤气的直接还原竖炉而言,氢还原吸热导致炉内热需
未来人类将在月球建立基地开发资源或以月球为前沿哨所探索火星,而在月球上开展活动,人类维持生命需要氧气,能源供给将以太阳能为主,需要太阳能级多晶硅Si,基地建设需要Al、Fe和Ti等金属结构材料。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运输成本非常昂贵,因此全靠地球输送难以为继。如果能将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是月壤)进行原位开发利用制备金属和氧气,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选用与月壤性质和组成相似的粉煤灰、火山岩和
凝固末端轻压下是改善连铸坯中心偏析与疏松等内部质量问题的有效手段,已成为高品质钢生产的必备工艺。然而,国内某钢铁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压下位置不合理、压下效果不理想、中心缺陷改善不明显等问题。此外,偏离压下位置实施轻压下或者施加不合理的压下量,会恶化铸坯内部质量甚至损坏设备,降低产品成材率,损害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准确控制压下参数,合理匹配浇注参数和压下位置与压下量是保证压下效果的关键。本论文围绕
传统铝电解由于采用消耗式炭阳极而存在碳耗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惰性阳极能够克服以上缺点,符合当前铝行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成为铝业界的研究热点。NiFe2O4基陶瓷具有优良的耐熔盐腐蚀性能而成为最具工业化应用前景的惰性阳极材料,但韧性和抗热震性能差,导电性能难以满足铝电解要求。本文通过添加具有金属镀层的NiFe204颗粒构建具有金属网状结构的NiFe2O4基惰性阳极,以期提高其导电性、断裂韧性和抗热
国内外研究人员对Al镇静低合金钢生产过程中钢液、熔渣和耐火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为Al镇静钢高效冶炼和钢种质量提升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Mn为主要合金元素的中高锰钢因其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由于合金元素含量高,中高锰钢与熔渣、耐火材料等冶金辅助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及夹杂物的生成和演变行为有着区别于普通Al镇静低合金钢的显著特点
随着电解铝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有Li、K氧化物的A1203被作为铝电解原料在企业中使用,致使Li和K在铝电解槽中富集,造成铝电解质由传统铝电解质体系向复杂铝电解质体系转变。目前从实际生产情况可知,在铝电解质中高质量分数的Li和K会对电解铝生产产生很大影响,造成电流效率下降,能耗升高,生产过程难于控制等危害,这种影响是持续性的,所以解决复杂铝电解质带来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电解铝行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