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的高低在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科学教育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我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民国时期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振兴国家,曾经出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爱国思潮与实践。民国教育界众多志士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制订的教育政策中有很多涉及到科学教育,如《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小学课程标准总纲》、《中学校令》、《国立中学课程纲要》、《中学规程》等,进行学制改革、课程改革、重视科学实验教育、注重理工科发展等,体现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是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做出的重大改革,虽然在政策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曲折,但是仍然培养了许多科学大师,为我国的科技腾飞做出重要贡献。民国时期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优秀科学教育方法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科学教育有颇多研究,但是对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政策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于民国时期中小学关于科学教育政策的系统研究,分析其政策的内容、特点与效果,阐述民国时期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及不足,提出目前我国开展基础科学教育的对策建议,探究科学教育对于科技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分析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从总体介绍影响民国时期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因素。在政治上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科学思想广为传播,为提升国力,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发展资本主义教育。在经济上国家注重实业发展,急需大量科学人才,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实利教育,重视理工科方面的教育。在文化思潮方面,随着“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发展,大批近代爱国学者形成一种通过系统的教育使中小学学生和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提高来挽救国家危亡的思想。第三、第四部分详细分析民国时期小学与中学科学教育政策,民国教育部先后做出的几次重要改革,如“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戊辰学制”等,在政策内容上有不同的调整,如“壬戌学制”将小学“理科”改为“自然”,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些政策具有灵活性、针对性、预见性、系统性、综合性等政策特点,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目标与内容。政策在很大范围内促进了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的发展,使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有很大提升,其中的佼佼者继续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成为我国后来的著名科学家,如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等人。因当时处在动乱年代,经济落后,科学教师缺乏,教育经费不足,科学实验器材与设备奇缺等,导致科学教育开展比较困难,学生总体科学素质不高,没有达到科学教育的预期目标。第五部分总览全文,联系当今其它发达国家科学教育及政策的发展,提出民国科学教育政策对当前科学教育的启示,如建立健全中小学科学教育政策体系,促进科学教育与社会实际想结合,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科学素养,加强科学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等。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科学教育一定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首次系统整理民国时期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相关政策文献,运用政策学方法对其内容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个案分析,阐述民国时期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提升、科技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的内在关系,填补科学教育政策研究的薄弱环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论文总结民国时期科学教育政策对当今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与借鉴,为我国的教育机构改革和制定中小学科学教育政策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