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士人“蓬草心态”研究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ittering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蓬草是历代诗词文赋中的重要意象,历代文人在选取这一意象进行创作时,有着千姿百态的心绪。“飞蓬”“转蓬”“孤蓬”“蓬心”……这些意象名词的构造无不显示出文人对“蓬”的青睐与感怀。翻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赋,“蓬”之意象更俯仰皆是。经过对这些意象的整合、分析,笔者认为,此时期士人在应用“蓬”这一意象时,向后人传达出多重心态,或悲身世飘零、或感世路艰辛、或抒慷慨之志、或任自然之情,蓬草意象总能适时闪现于这些抒情表意的诗赋辞章中,故可将该时期士人通过这一意象传达出的心态,统称之“蓬草心态”。这一心态完整恰切地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普遍心态,因此对该心态的文献溯源、成因分析、内蕴阐释成为魏晋南北朝士人研究旧课题中的新视角。而蓬草意象的嬗递研究是历代文人风气研究的一个缩影,从整个文学壁垒之一隅管窥文学脉络的思路,也恰如其分地附和了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学研究新动向。  第一章“蓬草心态”的形成:从古代释义类著述和文学类作品中查阅蓬草这一物象。双线并举,以解决“蓬”是什么,有何同属类型,文学源头在哪等一系列发端性问题。基于此,阐释蓬草由自然原型到文学意象再到士人心态的衍化过程。  第二章“蓬草心态”的表现:研读魏晋南北朝诗文,将蓬草划归三类——征蓬、飘蓬、幽蓬,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士人,逐类阐释这些士人在对蓬草的吟咏中所展现出的情愫、品性与心态。  第三章“蓬草心态”的成因:探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环境、思想潮流及文学理论对士人创作心态的影响,查找诱导士人形成“蓬草心态”的深层原因,并对其作出合理准确的阐释。  第四章“蓬草心态”的延续:将目光扩展至南北朝之后的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梳理“蓬草心态”在各个时期的嬗递与演化,分析其衍生出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蕴,在文学史和新世纪的视域下考量“蓬草心态”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实用价值,从而完成对古人的追思、感怀和对今人的规诫、启迪。
其他文献
本文从对比考察两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美国后现代移民作家——汤亭亭和雷蒙德·费德曼的小说创作入手,初步探讨在后现代语境下,写作行为对于小说家及其所代表社会族群的文化认
本文以新晃县城使用的汉语方言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所得的主要语篇进行了典藏式的转写,采用词典的形式对典藏语篇和日常话语的词汇进行展现,并且结合前人的研究
梅洁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上散文创作一直很活跃、作品分量很厚重、社会影响很深远的一位女作家。在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完成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13部个人专集;她
人们在文化上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图像时代。这已是当今一个不争的事实。图像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影像,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一直以来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方式即将被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