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蓬草是历代诗词文赋中的重要意象,历代文人在选取这一意象进行创作时,有着千姿百态的心绪。“飞蓬”“转蓬”“孤蓬”“蓬心”……这些意象名词的构造无不显示出文人对“蓬”的青睐与感怀。翻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赋,“蓬”之意象更俯仰皆是。经过对这些意象的整合、分析,笔者认为,此时期士人在应用“蓬”这一意象时,向后人传达出多重心态,或悲身世飘零、或感世路艰辛、或抒慷慨之志、或任自然之情,蓬草意象总能适时闪现于这些抒情表意的诗赋辞章中,故可将该时期士人通过这一意象传达出的心态,统称之“蓬草心态”。这一心态完整恰切地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普遍心态,因此对该心态的文献溯源、成因分析、内蕴阐释成为魏晋南北朝士人研究旧课题中的新视角。而蓬草意象的嬗递研究是历代文人风气研究的一个缩影,从整个文学壁垒之一隅管窥文学脉络的思路,也恰如其分地附和了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学研究新动向。 第一章“蓬草心态”的形成:从古代释义类著述和文学类作品中查阅蓬草这一物象。双线并举,以解决“蓬”是什么,有何同属类型,文学源头在哪等一系列发端性问题。基于此,阐释蓬草由自然原型到文学意象再到士人心态的衍化过程。 第二章“蓬草心态”的表现:研读魏晋南北朝诗文,将蓬草划归三类——征蓬、飘蓬、幽蓬,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士人,逐类阐释这些士人在对蓬草的吟咏中所展现出的情愫、品性与心态。 第三章“蓬草心态”的成因:探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环境、思想潮流及文学理论对士人创作心态的影响,查找诱导士人形成“蓬草心态”的深层原因,并对其作出合理准确的阐释。 第四章“蓬草心态”的延续:将目光扩展至南北朝之后的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梳理“蓬草心态”在各个时期的嬗递与演化,分析其衍生出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蕴,在文学史和新世纪的视域下考量“蓬草心态”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实用价值,从而完成对古人的追思、感怀和对今人的规诫、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