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变化的建筑空间性能预测与优化方法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影响下建筑空间性能的预测和优化问题。众所周知,气候对建筑性能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影响一方面体现在不同气候区下建筑性能的差别,另一方面体现在某地区不同时期下建筑性能的差别。前者在建筑实践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后者往往被忽略。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我国大部分地区在21世纪内平均温度升高幅度有可能达到5摄氏度至7摄氏度。剧烈的气候变化将给建筑性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建筑的生命周期很长,其建造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关统计报告指出,建筑运行中消耗的能源以及产生的碳排放在所有生产生活部门中名列前茅,提高建筑性能对于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气候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使建筑适应当地某时期的气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建筑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当地气候。要达到这个目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对建筑设计进行优化。预测气候变化下的建筑空间性能是进行设计优化研究的前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化模拟的气候变化下建筑空间性能预测方法。本研究基于Python语言平台,开发了一个建筑模拟用未来气象生成工具。该工具能够从大气环流模型(GCM)中提取未来气象信息,使用国际上流行的“Morphing”计算方法生成建筑模拟用的气象文件。利用该工具,本研究对21世纪气候变化下中国各气候区的典型建筑空间性能进行了预测。经过对各大气环流模型用于预测中国各气候未来建筑性能的适用性进行评估,本研究选择GISS-E2-R大气环流模型为各气候区的典型地区批量生成了2020至2099逐年的建筑模拟用气象文件,并对几种典型建筑空间进行了参数化能耗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的典型建筑空间在21世纪内的能耗变化趋势有很大区别。此外,本研究对几种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建筑设计策略对气候变化下建筑空间全生命周期能耗有重要影响,采用合适的设计策略利于提升建筑空间性能。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多步骤的以气候变化下建筑空间全生命周期性能为目标的快速优化方法。该优化方法的分为三个主要的步骤:1、生成气候变化下建筑空间性能数据库;2、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3、进行多目标建筑性能优化。每个主要步骤中均包含了若干项工作。除了参数化建筑性能模拟在Rhino的可视化编程平台Grasshopper上执行之外,其余优化步骤均在Python平台上完成。本文对各个步骤所涉及的内容、相关工具以及注意事项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相较于典型气候下的建筑性能计算,气候变化下建筑空间性能的计算量要成倍地增加。因此,本研究在进行建筑空间性能多目标优化时,选择了神经网络作为代理模型,替代耗时的建筑模拟作为优化算法的适应度评估方法,旨在降低优化过程的时长,使这套优化方法具备应用于现实设计任务的潜力。最后,本研究以湿热地区的典型教室空间和多气候区下的典型办公空间为例进行建筑性能优化研究。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的全生命周期建筑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证明了本文建立的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从优化结果的对比分析中可得出,气候变化对非支配解集中的设计参数和相应的建筑性能目标值影响很大,说明在进行建筑设计和建筑性能多目标优化研究时,应充分重视气候变化的因素。
其他文献
木质素是一种富苯环结构的生物质资源,而碱木质素(AL)作为主要的工业木质素之一,其复杂的分子结构,与普通溶剂难以形成均相体系等问题严重制约着AL的研究进展及高值化应用。利用合适的溶剂体系并结合AL自身结构特点及优势开发木质素基的纳米材料及其衍生的功能性产品,对于解决以上两大问题以及开拓木质素高值化利用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工业碱木质素为研究对象,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为溶剂体系,解析了木质素
物理相互作用可赋予水凝胶形状记忆、驱动、粘性等一系列的功能。但目前凝胶驱动器存在运动方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水凝胶的形状记忆所需时间长,变形的精准可控性偏低;可用于水下、油下粘附的水凝胶较少,且粘合强度较弱。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工作基于物理相互作用制备了组合式水凝胶驱动器,超快速、梯度可控变形的形状记忆水凝胶,水下油下可控粘性的水凝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我们通过对水凝胶和干凝胶进行多关节和组合动作
半纤维素作为木质纤维原料的主要组分之一,具有储量丰富,可生物降解,可再生以及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但长久以来,半纤维素的开发利用率明显低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一方面是因为半纤维素不易分离提纯,现有的分离方法存在对环境不友好、价格昂贵、经济适用性差等问题;另一方面半纤维素存在自身分子结构复杂、不易成膜、水溶性较差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半纤维素的开发利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半纤维素的高效提取、半纤维素结
主要从施工控制角度对带有施工导洞的隧道,在导洞与正洞交叉口位置通风管等布置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交叉口布置错综复杂以及安全管理措施,达到既满足通风又满足安全的目的。
本论文根据当前“绿色轮胎”的发展需求,利用具有优异的自由基清除和抗氧化活性的生物质化合物茶多酚(TP)和可可碱(TB)作为改性原料,对不同维度的纳米填料进行表面改性。通过“一步法”表面化学修饰制备了负载型生物质橡胶防老silica-s-TP,采用真空抽灌及表面修饰“两步法”制备了具有缓释效应的生物质橡胶防老HNTs-s-TP。采用“SN2亲核反应”化学修饰制备了负载型生物质橡胶防老剂G-TB。较为
新兴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范式驱动了制造领域的产业细分化、业态多样化、模式服务化等发展潮流,由此对制造装备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聚焦为更短的生产周期内完成更频繁多变并且愈加复杂的制造任务。运动控制系统作为装备软件的核心部分,其自身的参数、功能以及结构需要能够自主完成快速调整、重组以及迭代,从而适应不同的需求变更以及保证从失效故障中快速恢复,在软件层面赋予制造装备柔性化调整能力。本论文以智能制造装备的运动控制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高速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且在近年来逐渐应用到电动汽车领域。同时,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然而,由于锂资源在地壳中储量相对匮乏(0.0017 wt%),不足以支撑锂离子电池的长期使用,亟需发展新型的储能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钾离子电池由于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近的电化学性能,钾资源储量丰富(1.5 wt%),K+/K的标准电位较低(2.93 V vs.SHE)的优势,被认
工业机器人凭借其工作空间大、灵活性强以及高加工柔性等优点,已经成为了智能制造中的重要载体,在机加工工艺中,相对于传统的数控加工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但是受碍于机器人刚度弱、精度差的缺点,在切削负载较大或负载变化频繁的复杂曲面铣削加工中,加工精度低、加工质量差的问题异常突出。如何在充分利用机器人优势的基础上,提升机器人铣削的精度和效率,对工业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本文针对机器人曲面铣削加工中机器人刚
社会生产活动对化石燃料的严重依赖导致CO2排放量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环境负担。通过光催化过程将废弃的CO2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物质,在缓解能源和环境问题方面凸显出广阔的前景。尽管光催化CO2转化技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研究进展,但存在的瓶颈问题不容忽视。首先,由于CO2的热力学稳定性和C=O键的高解离能(约750 k J mol-1),其CO2转化效率仍然很低。其次,催化过程是多个电子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