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8例食管癌淋巴结术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影像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数值型变量采用ROC曲线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四格表法进行卡方检验。2.选取短径<8mm的淋巴结再加以分析,方法同上。[结果]:1.当以“短径”及“横纵比”为诊断标准时,诊断效能较好,其敏感度分别为81.9%、83.3%,特异度分别为71.4%、79.3%;当以淋巴结“最大截面”、“强化程度”为诊断转移标准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0.7%、83.3%,特异度为70.7%、24.6%。以“长径”为诊断标准时,P>0.05,无统计学意义;当分别以淋巴结“是否边缘模糊”、“有无中央低密度”“是否成簇分布”为诊断转移的标准时,敏感度分别为17.0%、21.9%、23.7%,特异度分别为97.8%、98.6%、86.3%。2.对短径<8mm的淋巴结,以“长径≤10.4mm”为诊断标准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37.4%、86.6%;以“横纵比≥0.65”为诊断标准时,诊断效能最好,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79.0%;“强化程度”法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不大。“最大横截面”法则对诊断径线较小的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以“是否边缘模糊、有无中央低密度、是否成簇分布”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时,敏感度分别为13.4%、9.8%、21.1%,特异度为98.2%、98.6%、86.7%。[结论]:1.以淋巴结的最大短径及横纵比作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较为可靠。2.将边缘模糊、中央低密度、成簇分布等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辅助诊断时,可为淋巴结转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3.短径较小的淋巴结中若采用“横纵比≥0.65”作为二次判断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第二部分初步探讨Bayes判别分析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目的]:利用Bayes判别分析初步建立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各种CT征象的联合诊断模型。[方法]:共收集胸段食管癌208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即训练样本(166例即80%)及检验组即验证样本(42例即20%),实验组用以建立诊断方程,检验组用以验证方程。结果]:Y0=-7.499X1+7.957X2+167.761X3-0.087X4+0.459X5-5.528X6-0.711X7-66.080; Y1=-6.697Xi+8.231X2+181.686X3-0.106X4+2.219X5-3.331X6-0.124X7-83.183。Y0为非转移组,Y1为转移组;X1为淋巴结最大短径,X2为淋巴结最大长径,X3为横纵比,X4为最大截面积,X5为是否边缘模糊,X6为有无中央低密度,X7为是否成簇分布。利用自身检验法所得诊断模型的准确率为87.7%,误判率为12.3%,交叉检验法与自身检验法所得结果相近。当利用检验组数据代入方程,所得模型诊断准确率为84.7%,误判率为15.3%。[结论]:通过Bayes判别分析法所建立的不同CT征象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联合诊断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本文仅仅是对其的初步探索,诊断模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