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设计和施工工作都交由一个技术专家来负责,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设计与施工已完全分离,设计师负责设计图纸的绘制,提供技术文件并指导现场施工;施工人员负责将设计师的意图变为现实。设计与施工的分离,导致设计中对可施工性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少,轻则产生设计变更、延误工期,不便施工,重则造成整个设计方案推倒重新来过。因此提升建筑企业的整体项目管理水平和有效竞争力,是目前国家、协会和企业都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可施工性研究如何有效地应用到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切入点,对建设项目的可施工性问题展开了探讨。1)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可施工性研究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可施工性定义,明确了可施工性研究的内容、分类以及研究流程。2)针对我国建筑管理现状,借鉴现代管理理论,提出构建可施工性研究小组,在建筑项目全周期的每个阶段发挥可施工性研究小组的作用,增强工程的可施工性。3)从法律、法规,建设模式,建设各参与方的观念以及设计机制和施工体系的角度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可施工性问题进行了识别和定性分析,并应用工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4)对提高我国建设项目可施工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主要体现在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制订建设项目可施工性指导文件;改变建筑各参与方对可施工性研究的认识,树立可施工性的管理理念;以项目建设模式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设计施工一体化,提出新的建设模式——TC模式;积极推行虚拟仿真技术,优化设计与施工,增强工程的可施工性。5)将监理制度引入到设计中,推行设计监理制度;统一标准,建立统一的可施工性研究数据库,持续稳定的开展可施工性研究;推动设计制度改革,建立设计方案可施工性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与设计费率挂钩,以利益为核心,带动可施工性研究。建设项目的可施工性研究,对建设项目参与各方如何合理地沟通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对可施工性研究如何在我国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支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