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是首要的基本概念,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给出它的确切表述,所以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历来是个争论的焦点。正由于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首要的基本概念,因此,怎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实践概念是摆在每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正确理解实践概念是正确把握马克思哲学存在论意义的前提,也是探索马克思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意义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不是通过收集历年来各种书报中对实践的理解,并进行一番比较,进而得出对实践所谓“正确地”的理解,而是:一方面理出实践哲学肇始于亚里士多德、历经康德的发展、最终形成马克思的科学的实践概念这样一条线索;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形成进行梳理,最终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得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科学定义。这样就为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这里说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是相对于实践概念的认识论意义而言的。而且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而是本体论承诺意义上的本体论。传统的本体论是以“是”和“所是”为范畴、以逻辑推理为方法的先验原理体系。与之相对的是做为思维方式的本体论,它是理解世界的哲学原则和解释框架。前者是哲学的基础,是不能消亡的;后者是趋向更合理状态发展的,是能被更合理的框架所替代的。做为解释框架和哲学原则的本体论又有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思维方式两种形式,前者是以追求现象背后的真实存在的“本原”为目的,即超验的本体“是什么”。它又有两种形态:物质本体论和理念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人的生命活动还原为单纯的理性本质,现实的生活和人的生命也因失去内容而被抽象化了,所以马克思要否定这种思维方式,代之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现存世界和人是如何存在的。物质本体论把脱离人存在的物质做为世界本原的理论,属于超验的实体本体论,物质本体论是国内影响最大的一种本体论体系。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的“物质优先性”理论。其实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表述是: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恰恰马克思原意中的自然界是对人来说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这样“物质优先性”也就不存在了。物质本体论的直接后果是强调主体的人要把握世界就必须要认识世界,这样必然造成对实践概念的认识论解读。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传入我国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在认识论的框架下来理解实践。这主要是因为实践是放在认识论中来讲授的,从而人们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且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其理论的文本依据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个纯经院哲学的问题。”但是,这只是说明了,实践概念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实践的认识论解读的只是实践的一个非根本维度,而根本的维度是本体论维度却被遮蔽了。因为认识论范围内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问题,而本体论框架内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前者只有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才能有真正的意义。因此说,在认识论范围内对实践解读是有局限性的,要消除这一局限性,必须要把实践放在本体论的框架下进行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总体上有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类别的理解方式。它们代表了从始源存在理解世界事物本质,和从超越形态上把握世界本质的对立观点。以往的哲学都是在这种框架中建立的,而只有马克思哲学超出这种旧有思维框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因为马克思看到实践既是造成世界两重化矛盾性质的根源,又是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它们统一性的基础。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才能理解实践的性质和意义。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能得以实现,其理论根据就是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活动性理论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理论的综合和改铸,其结果是对象性活动原则的形成。对象性活动原则解决了人和自然、思维和存在、存在和本质、应有和现有、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抽象分离和对立的问题,最终形成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具体的和有机的统一。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的具体体现在:人的存在和自然界存在这两个方面。也就是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存在,也是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同时,没有一个比“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更广泛的世界,而且自然科学所指证的自然界也是以人和现实存在的世界为前提和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