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求新声于异邦——从鲁迅翻译看其文艺思想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文学活动是从翻译开始,也是以翻译结束。他一生翻译了15个国家、110个人的244种作品,共达300多万字。鲁迅译介了不同国别、不同风格的作家的多种样式、多种体裁的作品。所以,研究鲁迅的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鲁迅的翻译与他的生命相始相终,同时又与一个特殊的时代相伴相随。他的翻译宛如一条河,蜿蜒曲折流过一个时代,流过了这个时代的不同阶段。 本文首先对鲁迅的翻译进行了总体观照,对鲁迅一生的翻译情况进行了历史线索的梳理,又对鲁迅翻译在中国文学史和翻译文学史上的贡献作了概括。 鲁迅翻译的目的是从“异邦”中获取“新声”。因此说,他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就体现出他的文艺思想。 “立人为本”的思想是鲁迅文艺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接受外国文学的基础。“立人”思想是其改造国民性的武器,也是他选择翻译作品的标准和尺度。另外,鲁迅的“立人”思想不仅体现在对国民性的关注,还体现在他对于儿童的关注,他的“立儿童”的价值追求,促使他对儿童文学的翻译,这不仅为中国儿童带来了新鲜的精神食粮,也体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 自我觉醒的生命情怀,是鲁迅对于文艺创作的内在动力的思考,也是他审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标尺。他希望通过“异邦”之声激起国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富有战斗气息的存在意识,是鲁迅关于文学价值和意义的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变革。苏联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鲁迅想了解苏联无产阶级文学,想了解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于是,他翻译了苏联的文艺理论和苏联革命文学。由于中国当时的现状,鲁迅没有被当时所谓的“革命者”所接受,鲁迅想到了俄国的“同路人”,并翻译了他们的作品,来判定自己的价值。 独创精神,是鲁迅关于文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他认为文学要具有独创性,必须作家具有独创精神。这种独创必须建立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世界各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于是他注重了开阔国人视野的翻译,和美术的译介。他在文学创作中注重了对域外美术的借鉴,这些都是他的独创精神的体现。 本文把鲁迅的翻译同其文艺思想结合起来,是对鲁迅研究的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许多散户总是感到,股市赚钱机会看起来似乎很多,但赚完了,又被下一波风险掠走所有利润,甚至还会“倒栽葱”。不少人对市面上几乎所有关于股票操作的书都进行了研究和浏览,但仍然找不到制胜的法宝。有些人在掌握了技术指标以后,反而输得更快。为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不适合你的,再好也没有用。股市风诡云谲、血雨腥风,只有找准、找对、找好最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才最靠谱、最重要。  不被经典所束缚  模仿大师,终究难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余华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他的每一部小说作品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