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对流主导型水库溶解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jeffk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溶解氧含量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表征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溶解氧在湖泊、水库中的时空分布,是理解水生生物分布、行为和生理发育的基础。因此,弄清湖泊、水库中溶解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为湖泊、水库的水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青岛浮山前水库为例,于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进行现场监测,结合水库水体的分层和混合,探究受地形遮蔽的小水库中溶解氧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次研究基于AQUASIM软件建立垂向一维湍流水温-溶解氧模型,揭示暴风雨后,不同于大型水体的小水库中溶解氧快速降低的原因;夏季,水库底层通常会形成缺氧环境,但目前关于底层水缺氧的形成仍未给出充分的解释,本次研究利用R语言(ReacTran)建立溶解氧扩散-反应模型,探究水库底层缺氧的形成机理;目前,在研究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的传输过程中,扩散边界层内的耗氧往往被忽略,但其内部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存在非常活跃的化学作用,耗氧过程会对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的扩散通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扩散边界层内的耗氧过程对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通量的影响,确定可以忽略扩散边界层内耗氧过程的临界Da值。研究结果表明:(1)水库中溶解氧的垂向分布受水体分层和混合影响显著,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分层形成期(3月-4月),溶解氧在垂向上逐渐形成分层,在温跃层内形成过饱和的溶解氧“峰值”,水库底层逐渐形成缺氧环境;稳定分层期(4月-8月),温跃层内的溶解氧“峰值”仍存在,水库底层的缺氧层逐渐增厚;分层消亡期(8月-10月),水库中的混合层逐渐大于真光层,溶解氧“峰值”逐渐消失,库底缺氧层的厚度逐渐减小;水体混合期(11月-12月),水库中的缺氧层彻底消失,溶解氧浓度在垂向上均接近饱和浓度。(2)热对流主导的小水库表层水中溶解氧的垂向分布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水体表层吸收太阳辐射形成分层,溶解氧扩散受阻也随之形成分层,夜间表层水体降温,冷水下沉使表层水混合,促使表层水中溶解氧浓度均匀分布。水库水体处于分层和“翻池”的不同时期,水库中溶解氧含量的日变化和主要影响因素也稍有不同。在水库稳定分层时期,溶解氧的日变化受热对流影响小,主要受藻类光合和呼吸影响。秋季“翻池”时期,水库中溶解氧含量受对流混合影响显著,大幅度降温后,水库中溶解氧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过程。(3)暴风雨会直接改变水库中溶解氧和浮游植物的垂向分布,而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产氧和呼吸耗氧进一步影响溶解氧的剖面分布。暴风雨后,一方面光衰减系数增大,真光层厚度减小,浮游植物有效光合时间减少,水库中的净产氧量降低;另一方面透明度降低,促使暴风雨前位于真光层之内的叶绿素“峰值”处于真光层之下,该“峰值”附近大量浮游植物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加快了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因而水库中溶解氧的消耗量大于产出量,引起溶解氧水平快速降低。(4)浮山前水库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库底层水中的耗氧过程,加速了库底缺氧的形成,是底层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和垂向上浓度梯度变小的重要原因。在缺氧形成的初始阶段,沉积物耗氧占较大比重,同时底层水中的耗氧过程使沉积物-水界面的溶解氧浓度梯度逐渐变小,直至缺氧形成,溶解氧浓度的垂向剖面接近垂直(溶解氧向沉积物中的扩散通量接近于零),水柱中耗氧成为缺氧层增厚的主要原因。(5)扩散边界层内的耗氧过程会改变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的垂向分布,降低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的扩散通量,而且反应越强,扩散边界层越厚对界面溶解氧通量的影响越大。本次研究基于扩散边界层内的耗氧过程对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扩散通量的降低量小于10%,确定出在扩散-反应系统中的临界Da值为0.6,即当Da<0.6时,认为在数值模拟研究中可以忽略扩散边界层内的耗氧过程。
其他文献
42CrMo钢作为现代社会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往往在服役环境中容易遭受腐蚀和磨损等破坏,使得其使用寿命大大降低。气体渗氮(gas nitriding)是一种能够显著提升钢铁材料表面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损性能的技术。但是其效率往往很低,也导致了其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到了提升气体渗氮效率上。铁酸镧是一种稀土钙钛矿氧化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前景也非常有潜力。本论文以42CrMo钢为基体,
在整个教育阶段中,高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而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更是高校教育的必须构成要素。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建立在师生
活性粉末混凝土(简称RPC),因其不含粗骨料,具有较致密的内部结构,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的新型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对RPC的研究多集中于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高温性能,对其结构构件明火下力学性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对4根钢筋RPC简支梁开展高温下及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和数值模拟,并将试验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火灾下钢筋RPC简支梁灾变行为
我国燃煤电厂每年大约产生250 000 m3废弃脱硝催化剂,质量约140 000 t。现有的强酸强碱回收废弃脱硝催化剂中TiO_2,V_2O_5的方法流程长,成本高,对环境污染严重。本文用铝还原废弃脱硝催化剂中的TiO_2和V_2O_5,将Ti和V在炼钢过程中直接合金化,实现了钒钛元素的资源化回收。通过热力学计算研究了直接合金化过程涉及到的渣系选择、合金基体选择、还原剂选择等问题。用最优炉渣成分及
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从此跨进新征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需要公平而又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随着人口老龄化、脑卒中问题等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存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且恢复其运动功能,有助于减轻家庭、医护人员以及社
为缓解我国能源危机,减少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突出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并大力提倡扶持电驱动热泵的发展。对地源热泵技术所需的地质勘探、政策扶持及奖励政策等进行完善。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土壤作为系统热源,其热物性参数对系统的设计及运行起着重要作用,精确测量土壤的热物性参数可以使得地埋管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
多天线系统相比于单天线系统能够成倍扩增信道容量并且提升频谱利用率,因而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天线数的增多,接收端信号检测的复杂度变得越来越高
镁合金由于密度小,比强度、比刚度高,在交通运输及航空航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镁合金强度较低,室温下塑性差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合金化与晶粒细化是提高镁合金强度与塑性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钇(Y)元素的添加能够弱化镁合金的基面织构,提高镁合金的塑性,同时固溶强化可以提高强度;细化晶粒可以同时提高镁合金的强度和塑性。等径角挤压(ECAP)通过引入强变形来细化晶粒,是目前制备块体超细晶的有效方法之一。目
潜艇作为新型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基于潜艇的侦察和反侦察研究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合成孔径雷达应用的背景下,基于潜艇运动产生的内波与尾迹的机理,深入研究了粗糙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计算模型以及雷达成像仿真方法,通过计算机仿真,本文分析了不同潜艇工作模式(潜艇下潜深度和航行速度)下的海面尾迹几何形态以及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仿真结果,并以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潜艇探测技术。本文首先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