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无言”之教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cd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论语?阳货》所载之“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为线索,阐释孔子之所以“无言”的缘由与意图所在。为此,需要先澄清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言”与“无言”的关系及相互间适用的范围,如此对“无言”解读才具备基本的合法性,而不致使之流于泛滥。二是“无言”可否成为解释孔子“仁学”之切入点之一?如此方能将“无言”之教的解释权从道家学说中解放出来,使其不再只陷于否定与消极面向,而展示出其于挺立道德主体、成全完满人生之积极价值。将“无言”置于孔子“仁学”体系加以考察和分析,必然需要围绕“无言”之两大主体而展开。首先,就“无言”之形上主体——“天”讲,正是“无言”维系了“天”之形上、主宰形态与世俗人生自主之间的平衡,使得其不再是控制人生的外在强力,而成为个体人生挺立主体,自觉、自信向善的重要辅助。此般的“天”及“天人合德”之境,诏示出孔子的“无言”之教对生命本真的敬畏姿态,亦表现了对自然、无为及因循的推崇,而此亦正是其对现实人生所宣示的生命法则。其次,就“无言”之形下主体——人说,孔子的“无言”则是针对语言在道德教化中的固化,交流过程中的失真,以及言行之非统一性而发的。其意则是要人于沟通与阐释中秉持切己而又开放的理解态度,而不为一器、一隅所拘;于人生践履上坚持“默而识之”、“内省不疚”的原则,切不可将德性只作为知识悬于空中,更不得以之为工具欺瞒“他者”,而当力求“知行合一”、“言行合一”,以成就“为己之学”。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伦理道德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现在家庭结构现状,使得对老年人的赡养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也日渐被提上日程。
蕴涵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它的意义的不同理解和把握,会导致对推理前后件之间关系的不同说明与刻划,并最终导致性质和功能有别的不同逻辑系统的构建和产生。从某种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传媒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道德失范进行研究,来规导传媒的食品安全传播,为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供重要的维度。在当代信息社会,食品安全与传媒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