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和整理丁书文教授治疗房颤的的医案,通过对病案资料进行数据挖掘,探讨其方药配伍规律。通过对病例资料的疗效分析,观察丁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总结丁教授治疗房颤的临床经验,辨证思维及学术思想。
方法:1.收集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山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丁书文教授接诊的房颤病人,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把病人的一般情况输入Excel表格,再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经过聚类分析得到不同证型相对应的方药组合。2.观察运用丁教授的中药治疗4周后的房颤平均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P波最大持续时间(Pmax)及P波离散度(Pd),平均心率,早搏次数,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中医症状的变化,并在12周、24周后定期随访,总结丁教授治疗房颤的经验。
结果:1.本次研究的144例房颤患者中,男性86人,女性58人,以61~7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提示以中老年男性为主。排在前10位的症状中,以心慌、胸闷、气短为主症,以乏力、眠差、汗出、口干、胸痛、眩晕、大便稀为兼症。丁教授在治疗上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中医证型分为4种,其中阴虚火旺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为主,气虚血瘀型以黄芪二号方加减治疗为主,气阴两虚型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为主,痰热扰心型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为主。
2.通过疗效分析可以得出:治疗4周后,患者的平均发作次数减少,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max及Pd缩小,平均心率降低,早搏次数减少,中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中医症状总疗效率为71.55%,而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不明显(P>0.05)。经过12周、24周后的定期随访,发现中药能显著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次数,对缩短持续性房颤的发作时间也有积极作用,且大部分患者坚持每日服用中药12周左右,之后间断服药维持治疗,说明中药治疗房颤效果颇佳。
结论:1.丁教授将房颤按中医证型分为阴虚火旺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和痰热扰心型,分别以当归六黄汤加减、黄芪二号方加减、炙甘草汤加减和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2.丁教授辨证论治房颤能有效减少房颤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缩小Pmax及Pd,降低平均心率,减少早搏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说明中医药治疗房颤有确切的疗效。
方法:1.收集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山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丁书文教授接诊的房颤病人,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把病人的一般情况输入Excel表格,再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经过聚类分析得到不同证型相对应的方药组合。2.观察运用丁教授的中药治疗4周后的房颤平均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P波最大持续时间(Pmax)及P波离散度(Pd),平均心率,早搏次数,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中医症状的变化,并在12周、24周后定期随访,总结丁教授治疗房颤的经验。
结果:1.本次研究的144例房颤患者中,男性86人,女性58人,以61~7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提示以中老年男性为主。排在前10位的症状中,以心慌、胸闷、气短为主症,以乏力、眠差、汗出、口干、胸痛、眩晕、大便稀为兼症。丁教授在治疗上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中医证型分为4种,其中阴虚火旺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为主,气虚血瘀型以黄芪二号方加减治疗为主,气阴两虚型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为主,痰热扰心型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为主。
2.通过疗效分析可以得出:治疗4周后,患者的平均发作次数减少,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max及Pd缩小,平均心率降低,早搏次数减少,中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中医症状总疗效率为71.55%,而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不明显(P>0.05)。经过12周、24周后的定期随访,发现中药能显著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次数,对缩短持续性房颤的发作时间也有积极作用,且大部分患者坚持每日服用中药12周左右,之后间断服药维持治疗,说明中药治疗房颤效果颇佳。
结论:1.丁教授将房颤按中医证型分为阴虚火旺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和痰热扰心型,分别以当归六黄汤加减、黄芪二号方加减、炙甘草汤加减和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2.丁教授辨证论治房颤能有效减少房颤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缩小Pmax及Pd,降低平均心率,减少早搏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说明中医药治疗房颤有确切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