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健康受试者进行呼吸的干预调节,在每种呼吸方式干预后依次进行不同高度的跳深运动,并采集各跳深动作前馈控制阶段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呼吸方式对不同高度跳深前馈控制阶段的影响,探讨不同呼吸方式干预后跳深前馈阶段的生物力学特征差异,为呼吸干预改变跳深动作前馈阶段生物力学特征,促进运动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15名健康成年男性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三种15分钟的呼吸干预,在每种呼吸干预后分别完成三种平台高度的跳深运动,三种平台高度分别为15cm、30m、45cm,通过Vicon红外高速摄像系统、表面肌电测试仪、瑞士 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各呼吸方式干预后的三种高度跳深前馈控制阶段生物力学特征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呼吸方式对不同高度跳深前馈阶段的运动学、肌肉激活模式、肌肉激活时序指标等生物力学特征。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呼吸方式干预后在三种跳深高度的前馈控制阶段生物力学特征差异。三种呼吸方式分别为(1)平静呼吸:受试者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在安静状态下自然呼吸15分钟。(2)深呼吸:受试者根据自身呼吸节奏进行15分钟的深呼吸调节。(3)调息:采用内劲一指禅调息方法,进行15分钟的调息调节。研究结果:(1)在跳深动作的第一次落地前100ms的运动学数据中,左右侧踝关节角度在平静呼吸、深呼吸、调息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髋关节角度在15cm、30cm、45cm高度跳深动作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髋关节角度均值随跳深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呼吸方式和不同高度跳深的交互效应对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跳深动作第二次落地前100ms的运动学数据中,左右侧膝、踝关节角度在平静呼吸、深呼吸、调息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髋关节角度在平静呼吸、深呼吸、调息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髋关节、膝关节和右侧髋关节、踝关节角度在15cm、30cm、45cm高度跳深动作间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呼吸方式和不同高度跳深的交互效应对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跳深动作第一次落地前100ms的肌电数据中,仅有股内侧肌iEMG在平静呼吸、深呼吸和调息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有腓肠肌外侧头iEMG在15cm、30cm、45cm跳深高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方式和不同高度跳深的交互作用在各肌肉iEMG值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跳深动作第二次落地前100ms的肌电数据中,仅有左侧竖脊肌iEMG在平静呼吸、深呼吸和调息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有左右侧腹直肌iEMG在15cm、30cm和45cm高度跳深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方式和不同高度跳深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各肌肉iEMG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跳深动作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落地前100ms,肌肉激活数量在平静呼吸、深呼吸和调息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激活数量在15cm、30cm和45cm高度跳深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方式和不同高度跳深的交互效应在肌肉激活数量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次落地前100ms,调息干预后15cm、30cm、45cm高度跳深时肌肉激活的百分比均大于深呼吸和平静呼吸干预后同等高度跳深时各肌肉激活的百分比。在第二次落地前100ms,调息干预后在15cm高度跳深时,所有受试者各肌肉激活的百分比均大于深呼吸和平静呼吸同等高度各肌肉激活的百分比,调息干预后在30cm高度跳深时,各肌肉激活百分比等于深呼吸30cm高度跳深时各肌肉激活百分比,大于平静呼吸30cm高度跳深的各肌肉激活百分比。调息干预后在45cm高度跳深时,各肌肉激活百分比大于深呼吸同等高度各肌肉激活百分比,小于平静呼吸干预后同等高度肌肉激活百分比。研究结论:(1)受不同呼吸方式和跳深高度的影响,在跳深前馈控制阶段,下肢关节角度发生变化,机体采用踝策略和髋策略完成跳深任务。(2)调息干预后跳深前馈控制阶段股二头肌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的肌电活动更加平衡,随着跳深高度的增加,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活动同步增加,降低了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3)增强肌肉预激活模式可以改善落地技术,呼吸调节将有助于姿势控制和运动损伤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