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四川名山是中国绿茶第一县,其生产的茶叶远销海内外。但名山区茶农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茶叶初加工水平低下,导致茶叶质量检测力度大,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也制约着名山区茶产业的发展。 信息不对称及缺乏有效监管,是茶叶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引导茶农加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可促进茶农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下减小信息不对称问题,能激励茶农进行安全生产。本文在产业组织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理论基础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名山是中国绿茶第一县,其生产的茶叶远销海内外。但名山区茶农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茶叶初加工水平低下,导致茶叶质量检测力度大,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也制约着名山区茶产业的发展。
信息不对称及缺乏有效监管,是茶叶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引导茶农加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可促进茶农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下减小信息不对称问题,能激励茶农进行安全生产。本文在产业组织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下,研究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对茶农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文献分析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对茶农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其次,基于名山样本区茶农调研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茶农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参与情况、茶农个体特征、种植特征等。再次,基于调研数据,先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组织加入对茶农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后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已加入组织的茶农,不同组织模式对茶农行为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研究发现,农技信息来源渠道、培训次数、认知水平、政府规制、文化程度会对茶农加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安全生产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加入合作社比加入协会更能约束茶农进行安全生产。针对结论,本文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一是畅通信息渠道,加强茶农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联系;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茶农质量安全生产认知;三是积极引导茶农加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四是加强政府监督职能,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政策环境。
其他文献
自2013年开始,全国各地兴起推广PPP模式,即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的新模式。汕头市长期以来产业基础一直保持一定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独有的特色产业。然而,汕头市本身城市产业结构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各类产业的急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发展需求日益增大,特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需品,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民基本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财政直接投资建设,近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群体性事件作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或发泄不满情绪的手段之一,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在我国的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的潮汕地区,宗族力量呈复苏态势且有较大的影响力,宗族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走向。了解有宗族力量参与的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过程机制,从基层政府的应对过程分析其策略、逻辑及不足并提出改善对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地区乃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日渐突出。虽然我国在国家层面有很高的积极性,制定出台了一些法规政策,但地方政府未细化保护措施,存在角色定位不清晰、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无法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发挥中坚力量。非物质性与公共性是“非遗
出口退税政策不仅是一项对外贸易政策同时也是一项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出口退税政策不仅能有效地消除重复征税,促进出口,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差异化的出口退税政策还能够优化国内的资源配置,引导调节产业结构。在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国根据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产业结构对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CN区的经济社会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中在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通过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出口退税政策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本和技术为主要目标的招商引资工作极大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考核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广东省身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借地理、人文、政策的优势,以发展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扩大了对外开放水平,尤以珠三角地区发展为显著。然而广东东、西、北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发展程度较珠三角地区落后。在这类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来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成
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医院、医生、医疗贯穿于每个人生命的始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享有的医疗服务不断提高,相应的医疗费用也就水涨船高。健康风险及其医疗费用支出存在的不确定性,成为现代家庭重要的经济风险来源。由健康风险引致的现时及未来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增加了家庭的财富经济风险。尤其对于中国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更大,截止到2014年底有42.1%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为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缓解“因病
货币政策是调控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松紧的总开关,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对实体经济发展、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虽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却因其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始终是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根据具体作用机制的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在中国银行业占据金融业主导地位的情况尚未发生显著改变的金融格局下,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理应成为中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不再局限于只追求数量上的多少,而是开始朝着追求质量高低的方向在转变,着眼于关系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农产品,食品安全更是在当前社会受到广泛关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了农业提质增效等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保证农产品安全供给是值得研究的话题。追溯到农产品生产源头,农户是生产经营农产品的最初生产者,从耕地、买苗、撒药、施肥到采摘,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关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地区和国家开始形成金融集聚现象,并产生了一些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带动了当地及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金融产业迅速的发展与问题并存,金融产业集聚作为金融发展的重要方面,区域差异特征明显。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趋势,但经济数量绝对增长背后是一系列问题的凸显,如资源消
水果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水果产业作为农业,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也会受到经济、社会的影响,其发展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阻碍,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对水果产业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果农的抗风险能力,引导水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但目前针对产业风险的研究集中在工业、工程项目方面,专门针对水果产业风险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将广安柑橘产业中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