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青少年越轨行为逐渐增多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向。在青少年阶段出现的越轨行为,对青少年自身的处境、他人对青少年的评判以及青少年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探究青少年对自身越轨行为的解读以及青少年越轨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了解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的"越轨行为",主要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和家庭生活而出现的对自身成长、家庭和社会造成阻碍的偏离常态的行为,具体包括逃学、打架、离家出走、偷窃等。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以上海市某所工读学校的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倾听"青少年对自身越轨行为的理解,尝试以青少年的视角解读越轨行为背后的意义,反映青少年内部的声音;同时,聚焦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因素,力图呈现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过程性演变,探究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改善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实践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研究问题。通过分析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趋势以及当前研究集中的主要方向,阐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问题。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越轨行为的定义以及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梳理。包括社会失范、社会控制、社会学习、自我控制和一般压力等理论及其相关研究;重在分析以往研究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理解、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介入策略等。第三章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采用标签理论和一般压力理论视角对青少年的越轨行为进行理解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收集收据。在上海某一工读学校和上海某一普通中学选取存在越轨行为的13名青少年作为深入访问对象,对这些青少年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并对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访谈。同时,在上海另2所工读学校选取207名学生施以问卷调查,并与同期调查的普通学校学生进行比较;最后对访谈及数据资料加以整合和分析。第四章介绍研究发现。其一,存在越轨行为的青少年,对于自身越轨行为的解读与外界不一致,这些青少年更多地将越轨视为一种抗争方式或者压力释放的途径,他们对未来的理解依据越轨程度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二,家庭因素(对家庭的总体感受、吵架的程度、父亲的学历、家庭收入、主观家庭经济地位)、朋辈因素(朋友数目、对朋辈越轨行为的态度)、学校因素(学习困难、在之前学校的能否参与班级活动、同学或老师的忽视)、自身因素为影响越轨行为的因素。其三,养育方式、亲子关系、同辈影响、学校经历等单一因素大多不直接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而这些因素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青少年出现越轨行为。其四,内外因素存在交互作用。提升青少年自我控制(self-control)、心理弹性(resilience,亦可译为"韧性"、"抗逆力"、"复原力"等),增强家庭、学校等社会支持效力以及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等,是减轻或阻断越轨行为后续不利影响的关键策略。第五章结论与反思。对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讨论,探讨青少年越轨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相关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以及能够对青少年越轨行为产生有利影响的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