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es A10,CVA10)病毒株在不同细胞上的适应性、一步生长曲线、蚀斑特性、乳鼠致病性及灭活病毒免疫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CVA10病毒株有关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对CVA10疫苗候选株的筛选提供了评估和参考。方法经前期分离鉴定为CVA10的10个毒株,对各病毒株进行鉴定,根据基因型构建种系进化树。将各病毒株分别在非洲绿猴肾细胞(African green monkey kidney,Vero)和人胚肺二倍体细胞(Human embryonic lung diploid cell,KMB17)上连续传代培养,使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检测各病毒株前10代的感染性滴度,以及观察培养第1代和第10代的生长特性,绘制一步生长曲线。选取同一代次各病毒株观察在Vero和KMB17细胞上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及蚀斑形态。将10个病毒株统一剂量为105 CCID50,颅内注射2日龄BALB/c乳鼠,观察乳鼠变化,记录临床评分和生存率。采用剂量为105 CCID50的活病毒进行肌肉注射及剂量为106 CCID50的灭活病毒加Al(OH)3佐剂进行腹腔注射两种方式免疫BALB/c小鼠,28天后以相同途径相同剂量加免1次,采集两次免疫后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效价检测。选取1个病毒株进行途径感染性,剂量相关性和年龄敏感性实验,并取部分发病乳鼠各组织进行病毒载量检测(Rral-time PCR Taqman)和病理学观察(Hematoxylim-eosin,HE)。对腹腔途径注射病毒的乳鼠进行半数致死剂量研究。制备实验性灭活疫苗免疫5周龄BALB/c雌鼠三次后交配,待乳鼠出生48h内腹腔注射病毒检测母传抗体保护性。免疫同时对雌鼠进行尾部采血,检测中和抗体效价,体外中和感染小鼠观察保护性。结果本研究中10个CVA10临床分离株均属于C基因型。各病毒株均能够在Vero和KMB17细胞上适应培养。在Vero细胞上,各病毒株形成的蚀斑形态规则呈圆形,边缘清晰;传代培养至第4代感染性滴度即达到高峰,并趋于稳定;第1代和第10代各病毒株感染性滴度分别在第6天和第4~5天达到高峰,并保持在6.5~7.25 lgCCID50/ml之间。在KMB17细胞上,各病毒株形成的蚀斑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第3~4代滴度达到最高峰并维持稳定状态;第1代和第10代各病毒株在第5~6天和第4~6天达到增值高峰,感染性滴度在4.5~6.25 lgCCID50/ml之间。将各病毒株统一剂量为105 CCID50,通过颅内注射均能使发病乳鼠产生明显的肢体麻痹,最早在第3天开始出现麻痹现象。前肢麻痹占所有发病乳鼠的31.25%;后肢麻痹占所有发病乳鼠的93.75%,其中双后肢麻痹占所有发病乳鼠的87.5%;四肢麻痹占所有发病乳鼠的50%。半数死亡时间(LT50)大约为6天,并于8天内全部死亡。感染途径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及年龄相关性。选择1个毒株统一剂量为105 CCID50,通过颅内和腹腔途径注射均可使乳鼠发病,且两种途径检测到四肢肌肉中的病毒载量最高;口服不能使乳鼠发病,但在部分肢体和脾中检测到少量病毒载量。通过颅内注射梯度剂量100~105 CCID50,发现剂量高于103 CCID50乳鼠100%发病死亡,低于或等于103 CCID50剂量乳鼠部分发病或不发病;通过腹腔注射梯度剂量,发现103.5 CCID50为乳鼠半数致死剂量;不同年龄小鼠颅内注射剂量105 CCID50,发现2日龄和7日龄小鼠100%发病死亡,7日龄以上各剂量组均不发病。部分发病小鼠通过病理检查发现,病毒对肌细胞具有较高嗜性。活病毒及灭活病毒免疫雄鼠后抗体阳转率均能达到100%。活病毒组初免时的几何平均效价(Geometric mean titer,GMT)值最高为1:32,加免后最高为1:128;灭活病毒组初免时的GMT值最高为1:64,加免后最高能达到1:512。母传抗体实验组小鼠100%存活且未发病,对照组小鼠103.5 CCID50以上100%发病死亡,102.5~103.5 CCID50之间部分小鼠发病但不死亡。体外中和发现1:8(64U)可保护100%乳鼠存活。结论本研究中来自云南省手足口病轻症患儿的10个CVA10病毒株均为C基因型,这与我国近几年流行株一致。CVA10病毒对肌肉组织具有强烈嗜性。各病毒株均能够在Vero和KMB17细胞上培养,且能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从10个病毒株中选出1个毒株,对其在小鼠体内感染机制进行研究,并制备实验性灭活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性效果较理想。本研究对CVA10相关作用机制和疫苗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