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出导师临床上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方,并与院内常用的中成药进行疗效的对照试验,观察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期在确定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优势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减轻、减少小儿积滞的发作程度和次数,调理患儿的脾胃,增强小儿的消化吸收能力,改善小儿生长发育情况等目的,丰富和规范小儿积滞的中医辨证以及中药防治方案,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疾病的特色与优势。方法:收集60例符合条件的患儿,根据门诊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其中奇数者选入治疗组,偶数组选入对照组。治疗组予运脾消导方治疗,对照组予院内制剂组治疗,治疗两个疗程,随访2个月。通过制定的调查随访记录表详细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相关病情。用评分法记录患儿治疗前后的主症次症的病情积分、治疗前后疗效对比情况,通过评分和积分对比分析,评价临床疗效和各项相关因素。结果:经过医学统计学计算处理,治疗组(运脾消导方)治愈率为40.00%,对照组(中成药组)治愈率为1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P值为0.003,差异显著。两个疗程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组内对比,治疗前后主症总分、次症总分均是有显著差异的(P<0.05),组间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总积分也是有明显差异。对照组在一个疗程后的食欲、大便、舌苔、手足心热/口中异味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精神状态、面色/形体积分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两个疗程后与治疗前对比,除了精神状态前后差异不显(P>0.05),其余都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一个疗程后与两个疗程后对比,食欲、大便、舌苔、面色/形体、手足心热/口中异味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精神状态、腹痛腹胀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一个疗程后的精神状态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显(P>0.05),而食欲、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舌苔、面色/形体、手足心热/口中异味几组症状积分前后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两个疗程后每个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组一个疗程后与两个疗程后对比,食欲、大便、面色/形体、手足心热/口中异味差异显著(P均<0.05),腹痛腹胀、舌苔、恶心呕吐、精神状态差异不显(P均>0.05)。一个疗程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对比,食欲减退、舌苔、手足心热/口中异味三组症状差异显著(P均<0.05),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精神状态、面色/形体症状在一个疗程后两组差异不显著(P均>0.05)。两个疗程后,两组在食欲减退、腹痛腹胀、手足心热/口中异味症状中差异显著(P均<0.05),在恶心呕吐、大便、精神状态、舌苔、面色/形体五组症状中差异不显著(P均>0.05)。在有效率方面,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在一个疗程后与两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有效率相关因素探索方面,发现病情与疗效评价相对比时差异显著(P<0.05),病程与疗效评价相比较分析时差异十分明显(P<0.05),在年龄段与疗效评价对比时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观察中发现,治疗小儿脾虚夹积(郁而化热)型积滞时,治疗组不仅在改善食欲、腹胀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主症方面疗效显著,而且在大便、精神状态、舌苔、面色/形体、手足心热/口中异味等方面亦是大大改善。而对照组的主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对次症方面的兼顾不及治疗组,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导师的运脾消导方在治疗和兼顾小儿积滞脾虚夹积(郁而化热)型方面疗效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