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建构研究 ——以《汉语教程》和《中文听说读写》为例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olde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我认知,也是他国对本国的初始认识,更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认知活动中相互博弈的结果。国际汉语教材作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与兼顾世界文化通融的一扇窗,在帮助学习者形成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认同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媒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界有关国际汉语教材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从语言教学内容看,教材研究更侧重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类别研究。从语言技能来看,侧重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的专项研究。从培养目标看,侧重语言类、文化类、和特殊用途类(旅游、科技、商贸、医学、石油、外交等)研究。从习得语言程度看,侧重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阶段的研究。然而涉及国际汉语教材中的多模态符号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却为数不多。因此,本文通过考察《汉语教程》(以下简称为《汉语》)和《中文听说读写》(以下简称为《中文》)中多模态符号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对比两部教材的话语特点,反应两部教材话语主体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支撑,采用话语研究和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中美两部教材中多模态符号对国家形象的建构,首先得出词频的国家形象维度分布来对比教材所呈现国家形象的特征;其次是国家形象高频词搭配分析和高频词所在语篇与插图的关系分析,以此来分析两部教材构建国家形象的方式。研究发现词频在国家形象维度分布这一方面,两部教材都重点建构了文化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国家形象,《汉语》更加积极主动弘扬中国文化,但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的描写没有及时更新,而《中文》传达出美国受世界影响去了解中国,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的描写较为及时。第二部分国家形象高频词搭配分析,结果发现《汉语》建构了一个较为积极的中国形象,《中文》建构的中国形象比较客观,感情色彩不明显。第三部分高频词所在语篇与插图的关系,发现《汉语》更注重建构一个开放包容、积极展示自我、努力为世界所认可的中国形象。《中文》则是以建构了一个受到世界影响、接受外来文化的中国形象。总的来说,《汉语》所建构的中国形象更加积极,有较强的推广之意,对学习者形成正面中国形象具有更鲜明的引导作用。《中文》所建构的中国形象更为中性,更以本国文化为尊,在汉语学习时渗入美国文化,对学习者形成正面中国形象的引导更为柔和。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关于岛屿和岩礁的争议已经成为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中菲南海仲裁案”中关于南海领域以及黄岩岛岛礁界定的争议,更加突显了岛屿对一国权益归属的重要性。岛屿与岩礁的界定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海洋权益。岛屿所属国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权利等方面拥有更多的权益。本文通过多角度研究黄岩岛岛屿的政治认知,有利于拓宽海洋问题特别是关于岛屿争端的研究视角,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本文通过文献研
本文主要运用翻译学理论探讨周克希与徐和瑾两人对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翻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不同角度中文译本的分析,尝试阐明在法汉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应注意的翻译层次和翻译重点以求找到更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法国和中国翻译理论为依据,我们首先探讨了两位译者在语义层面对小说的翻译,包括对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以及句子深层结构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比较分析
生活于清末的朱庭珍(1841—1903),著有《穆清堂诗钞》三卷、《续集》四卷、《筱园诗话》四卷。据其弟子华世尧的相关记载,朱氏生前还做过大量文学评点,这些评点基本散佚,现存《评点》就是其中一种。除《筱园诗话》外,《评点》是朱庭珍论诗的另外一种重要著述,当下学术界对朱庭珍诗学的研究大多以《筱园诗话》作为文献基础,较少关注到《评点》,对《评点》
本文以侵华战争时期、火野苇平的代表作品《花与士兵》为中心,考察其中的杭州形象。火野苇平因《麦子与士兵》,从一名士兵一跃成为著名作家。《花与士兵》是火野苇平从杭州湾登陆以后,以驻守杭州时的随军日记为素材创作的小说,因而描写了杭州的自然风光、日军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战斗场面。但是关于《花与士兵》的国内外先行研究还很少。因此,研究火野苇平创造的杭州形象,不仅可以明确侵略战争的一个侧面,还可以促进今后的中
剧目的创作和发展直接关乎剧种生命的延续。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碰撞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戏曲现代戏的创排探索之路上,地方剧种二人台同样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如何更好的结合”这一重大课题,在它既有着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后所创二人台现代戏的研究,采用文本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试图对新时期以来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现代戏创作做出较为宏观与全面
中国特色表达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十八大以来反腐小说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一书中有大量的中国特色表达,尤其是中国政治体系词汇和术语。笔者在《人民的名义》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的翻译实践中遇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翻译问题,本报告因此围绕这篇反腐题材小说中中国特色表达翻译实践展开研究,收集和整理翻译时遇到的问题,讨论其相关翻译处理方法。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今后更多的中国优秀政治题材作品的翻译提
目的:基于倾向值匹配分析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胰腺手术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为ERAS在胰腺手术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实施的95例胰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6年8月至2018年11月54例胰腺手术患者围术期实施ERAS流程,设为ER
士绅是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的地方精英,是兼具文化性、政治性、文化性的特殊群体。全文以平阳士绅刘绍宽为考察对象,以其《刘绍宽日记》(1)为核心史料,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背景,从参与决策、群众利益代表、官方代言人等多个方面探究刘绍宽这一地方士绅代表是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并随社会变动而变,继而作用于温州社会,乃至推动近代温州社会转型。通过梳理《刘绍宽日记》中相关内容
行省制度自元代始,行至清末已历经七百多年。期间虽有调整,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然而,自清末动荡之后,“省”的地方化日益明显,无论财权上或军权上,都有明显的新趋势。随着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发展,省制地方化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尤是专制覆灭,共和初立后,整个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省的政治属性也随之变化,压抑许久的中央与地方矛盾瞬间爆发,围绕着权力分配,各省与中央龃龉不断,这成为了民国转向现代国家路径
教材作为教学四大环节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研究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盛炎(1990)认为完整的教材系列是由各种教科书、课外读物、教学参考书和视听软件等组成,这些内容是汉语教学成熟的标志之一。但从目前的汉语教材研究来看,前人的研究对象多为学生用书,对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研究涉及不多。本文以常用的四套初级综合汉语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语法教学和课堂活动设计两部分进行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