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对“垄断”问题的认识——以《人民日报》(1947—2006)为研究文本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us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垄断是个古老的经济学概念,也是近年来人们颇为关注的一个经济现象。建国初期,由于意识形态和经济理论的限制,我们一直把垄断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现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特征,并赋予其一定的政治意义-腐朽、掠夺、霸权等等。我们视垄断为“洪水猛兽”,对之发泄着我们高尚的义愤,并企图把它排斥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视野之外。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行政性垄断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已经出现了。这就使得这一时期党对垄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的垄断大加批判,另一方面对国内的行政性垄断却大加推崇。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垄断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内在机制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但是由于我国转型期垄断问题的特殊性,使得垄断的消极作用表现的极为明显,社会对垄断的批判也就史无前例的严厉和深刻起来,要求将其“一反到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垄断的认识也更为理性和客观:在对待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垄断问题时,不能只有一个反字,还应有一个促、扶、育的问题,即我们在反垄断的同时,还应结合市场发育的实际,在部分规模经济行业发挥垄断的积极作用,走垄断性竞争的市场模式。 作为一个经济学同时又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概念,垄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涵义是不同的,不仅如此,政府及公众对其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其对垄断概念的认识及发展变化,不仅代表了党和国家在此问题上的根本态度,还影响着政府对垄断问题的基本政策。基于此,本文将以《人民日报》为视角,辩证地分析不同时期垄断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作用以及党对垄断问题的态度和相关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垄断领域改革的原则及对策,以期实现反垄断与维护公平竞争、发展规模经济的有机统一,推动我国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何谓“雅号”?“雅号”就“绰号”而言,即“外号”。本文所说的一些著名共产党人的“外号”不含有“憎恶或开玩笑的意味”。下面笔者将所搜集到的一些著名共产党人的“雅号”的由来实录如下,以飨读者。    一    毛泽东曾有“毛奇”的雅号。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就送给他一个雅号叫“毛奇”。其实,“毛奇”(德文为MO
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国际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亚太地区国际秩序进入新的转型之中。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继续争取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以实现和平发展是一个极有意义
在科技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国际竞争逐渐演变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回顾中国历史,科技落后成为国家落后、不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外层空间的探索与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