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Vel基因在棉花中的功能验证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萎病是棉花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目前缺乏非常有效的途径控制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棉花尤其是陆地棉对黄萎病菌的抗性是选育陆地棉抗病种质的重要方法。Ve1基因是在番茄中发现的控制黄萎病的主效基因,将Ve1进行科间转化拟南芥仍然能保持其抗病功能。本研究将人工合成的Ve1基因转化本氏烟和陆地棉对其抗性功能进行验证。   将合成的Ve1基因转化本氏烟(N.benthamiana)后,选用其中两个表达量较高的烟草纯系接种国内的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V991”和非落叶型黄萎病菌“1cd3-2”,但未见对黄萎病菌的抗性有明显提高。随后对烟草纯系接种了国外黄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JR2”和2号生理小种“M050414”。1号生理小种对烟草的致病力较强,烟草叶片变黄干枯,生长受到抑制,同期接种2号生理小种的烟草却只表现出部分叶片发黄的症状,生长受影响较小。但转基因系和野生型对这两种黄萎病菌的抗性差异不明显。检测接种后烟草中Ve1介导信号路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未也发现转基因系与野生型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推测在本氏烟中可能不存在Ve1基因介导的抗黄萎病信号路径。   Ve1超表达载体转化陆地棉YZ1后得到两个转录水平较高的转基因纯系。将其接种“V991”后,转基因系在表型和病指两方面都没有表现出对黄萎病菌的抗性有所增强,且下游信号路径相关基因也并未被激活。由此可见,Ve1基因对提高棉花对黄萎病菌的抗性的作用并不大。另外,接种实验发现国外黄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JR2”对棉花植株没有致病力。   利用番茄近等基因系Craigella GCR26和Craigella GCR218鉴定Ve1对国内黄萎病菌的抗谱,对番茄接种国内棉花黄萎病菌“V991”和“1cd3-2”后,GCR26和GCR218都未表现出感病症状,生长正常,与对照处理没有差异。由此推测番茄对国内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可能与Ve1没有关系,但番茄当中可能存在其他抗病信号路径使其产生抗性,番茄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其他文献
Waxy (GBSS1)基因编码直链淀粉的合成,其碱基插入或缺失使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胚乳直链淀粉含量低,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甚至全为支链淀粉,使谷子表现为糯质。本文以引进的88份谷子品种(系)为材料,对GBSS1基因插入突变和exon2-exon4区间序列变异;以及其中53份材料的农艺性状和蒸煮品质进行分析,为中国谷子Waxy基因等位变异、蒸煮食味品质与分子育种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国稻种资源,丰富水稻育种的遗传材料,我们引进了165份国际水稻研究所在非洲进行穿梭育种的水稻新株系,于2011、2012年在湖北生态条件下进行白叶枯病抗性、稻瘟病抗性、褐飞虱抗性、稻米品质和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鉴定评价。本研究还用课题前期创建的中间材料华恢0242(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l, Pi2)和YR7029-69(含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7, Xa21)进行杂交后多代自交,运用分
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进行作物水分实时监测和快速诊断对于提高作物水分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氮(N)素作为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直接影响作物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学参数和光谱反射特征,干扰水分监测研究。本研究以小麦为对象,基于不同年份、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水分处理互作的小麦池栽试验,于关键生育期获取叶片及冠层高光谱信息和相应农学参数,分析不同N营养水平对水分参数和反射光谱的影响,确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