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膀胱癌是全球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导致约15万人死亡。进展性膀胱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5%,晚期膀胱癌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膀胱癌进展的机制尚不明确。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作为肿瘤微环境中基质部分的主要细胞成分,干预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免疫逃逸、治疗抗性。但是,CAFs在膀胱癌中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与其相关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膀胱癌是全球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导致约15万人死亡。进展性膀胱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5%,晚期膀胱癌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膀胱癌进展的机制尚不明确。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作为肿瘤微环境中基质部分的主要细胞成分,干预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免疫逃逸、治疗抗性。但是,CAFs在膀胱癌中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与其相关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基于我们前期工作的基础,利用已经识别的膀胱癌特异性CAFs基因标签,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 GSEA)的方法,计算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及基因表达总集(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多个膀胱癌转录组数据样本的CAFs浸润评分,并结合相关临床数据信息明确CAFs与膀胱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利用TCGA及GEO中的多个数据验证RUNX2在不同临床分期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验证RUNX2在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差异,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估RUNX2在膀胱癌中的预后意义。结合TCGA及GEO中膀胱癌组织和细胞系数据,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揭示RUNX2的潜在功能及作用机制。在膀胱癌细胞中敲减RUNX2,通过Transwell及划痕实验验证RUNX2对迁移、侵袭功能的影响,通过实时增殖、克隆形成、EDU增殖实验验证RUNX2对增殖功能的影响。在尾静脉转移模型中,验证RUNX2对膀胱癌细胞转移功能的影响。利用转录组测序识别RUNX2的潜在调控基因,并通过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干预RUNX2表达后的下游基因的RNA及蛋白水平变化。根据预测的转录结合位点,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证明RUNX2与相应启动子DNA片段特异性的结合能力。最后,过表达RUNX2并敲减下游基因进行迁移功能的回复实验。结果:1.膀胱癌特异性CAFs基因标签与既往CAFs的评估算法相比,在计算膀胱癌样本CAFs浸润水平上具有很高的相关性,CAFs的高度浸润与膀胱癌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2.膀胱癌中异常过表达的RUNX2与CAFs的浸润水平显著相关,与肿瘤进展及治疗后复发相关,且是独立的预后因素。3.根据膀胱癌病理组织及膀胱癌细胞系的转录组测序结果,预测RUNX2在膀胱癌中与细胞外基质重塑功能密切相关。4.在功能实验中,敲减RUNX2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转移能力。RUNX2可能通过GSK3β的磷酸化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膀胱癌的进展。5.潜在下游基因FN1及THBS1的RNA及蛋白表达随干预RUNX2的表达而变化。Ch IP实验结果证明RUNX2通过转录调控调节FN1的表达。6.敲减FN1及THBS1能显著抑制膀胱癌的迁移和侵袭,同时下调RUNX2的蛋白,提示RUNX2与其下游基因FN1及THBS1可能存在正向反馈的环路调节关系。FN1及THBS1与膀胱癌CAFs浸润、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回复实验中,分别敲减FN1及THBS1均能够回复过表达RUNX2引起的迁移增强的作用。结论:1.高浸润CAFs与膀胱癌的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RUNX2是膀胱癌CAFs浸润相关转录因子,不仅异常过表达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相关。2.RUNX2在功能预测中与胞外基质重塑密切相关,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来促进膀胱癌细胞的转移。3.CAFs浸润相关因子RUNX2通过FN1和THBS1促进膀胱癌的转移。FN1和THBS1的高表达均与CAFs高浸润、肿瘤高分期和不良预后相关。RUNX2可能通过转录调控直接调节FN1的表达,且FN1和THBS1也调控着RUNX2的表达,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正向反馈调节的关系,共同干预CAFs浸润以促进膀胱癌进展。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当今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2018世界癌症数据报告,2018年有将近210万新确诊的女性乳腺癌病例,约占女性癌症病例的四分之一。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主要诱发原因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生育较晚或不育等有关。早在19世纪,就有学者提出乳腺癌为一种全身性疾病。乳腺癌在早期阶段便可以通过血液途径或淋巴途径转移到人体内其他的器官或组织。早期时代乳腺癌的临
前言:人脑胶质瘤(Glioma)是组织学分类中起源于神经上皮外胚层的一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在原发性的脑内肿瘤中占比达50%以上,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占居首位且无法完全治愈的颅内肿瘤类型,也是最难攻克的颅内肿瘤。总体而言,胶质瘤患者复发率高,五年生存率不足5%,预后极其不佳。脑胶质瘤没有真性包膜,常表现为似树根状钻入正常脑组织的弥漫性浸润生长,临床手术中常难以辨别肿瘤组织和周边正常脑组织的边
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破坏性、进行性、致死性疾病,患者平均存活期为3-5年,但其致病机制仍未完全了解[1]。IPF的特点是反复的肺泡上皮细胞(AEC)损伤和修复,上皮间质转分化(EMT),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与活化,细胞外基质沉积,最终导致肺实质的破坏[2],上皮细胞损伤和增生是促进IPF的关键事件。ESCRT系统(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如今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血管内皮受损是其始动因素。血管内皮细胞是是一层有活性的细胞,其完整性及生理特性对人体至关重要。除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血管内皮细胞还参与血管生成、血管收缩与舒张、凝血功能、炎症反应调控、内分泌功能、物质交换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指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出芽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网络,过程极其复杂,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之一。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亚型。近年来,PT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量直径小于1厘米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被检出。一些学者认为近些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是过度诊断的结果,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发现更多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目的:据我国2018年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直肠癌发病率占全部结直肠癌的30~60%,显著高于西方国家。目前,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为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疾病负担和死亡原因。个体风险的准确评估对指导和促进ASCVD的预防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当前常用的预测模型大多是以西方人群为基础建立,最近我国开发的ASCVD预测模型(China-PAR模型)在人群中,尤其是东北农村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的适用性并未充分评价。目前部分以西方人群为基础的证据已经支持某些心电图(ECG)指标能独立于传统风险
目的:肝癌是全球致死率极高的癌症之一,现有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但是,现有的这些治疗手段适应症窗口较窄,治疗后极易复发。因此,开发新型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迫在眉睫。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它是一种依赖于铁存在的,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已有研究发现,通过诱导铁死亡信号通路能显著降低肝癌细胞的存活率。因此,开发新型肝
目的:糖尿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使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眼、心脏、脑、肾、周围神经、足等,其中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大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发展为DKD,其中三分之一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从2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严重的疾病负担。影响RA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肥胖、吸烟及饮酒等危险因素。维生素D缺乏也被认为是RA的影响因素。一些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机体维生素D的状态是RA发病和进展的因素之一;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发现机体维生素D的状态与RA存在密切联系。但是,无论是支持还是否定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