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而饱受欢迎,也因此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游客对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放松身心的追求而产生,现已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繁荣乡村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乡村旅游类型多样,在景区边缘依托景区的旅游客源及影响带动而发展起来的景郊型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旅游类型而得到关注。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与持续升温,关于乡村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是聚焦于景郊型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并不多见,论文结合土地乡的具体实际,探讨景郊型区位对土地乡开展乡村旅游的利弊以及特殊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景郊型乡村旅游规划策略。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处于核心的仙女山景区对其边缘的土地乡既形成一种竞争关系,也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景郊型土地乡开展乡村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分流仙女山景区的客源,缓解景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从而实现核心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与景区建立联动发展,树立区域整体品牌,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的长远发展。因而正确处理景郊型土地乡乡村旅游与仙女山景区旅游的关系,探索二者互利共赢的规划思路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主要从以下部分重点论述,首先,结合国家政策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梳理乡村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界定了景郊型乡村及景郊型乡村旅游的内涵,并引入景郊型乡村旅游规划的核心——边缘、旅游地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地乡毗邻仙女山景区的景郊型区位条件总结出土地乡景郊型乡村的区位特征、产业特征及景区依附性、旅游产品的互补性和客源市场共享性等发展旅游的特殊性。其次,深入挖掘土地乡乡村旅游内外两方面的开发优势和乡村旅游规划所面临的开发基础薄弱、旅游竞争压力大、旅游产业链未形成、专业人员匮乏和缺乏资金投入等问题。选取景郊型乡村旅游规划的三个案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三者乡村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借鉴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规划策略。然后,结合土地乡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思路,即求异:谋求发展——求同:联动营销——求合:提档升级的发展思路,并指出土地乡乡村旅游规划的五大原则。探索出景郊型土地乡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休闲农业、自然观光和养老度假等四种规划模式。最后,立足于土地乡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从发展目标与形象定位、客源市场定位、功能构建、总体布局、旅游配套实施规划五个方面,针对性的提出了景郊型土地乡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