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研究——以H大学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主体、教师以及教学内容、方式等教学客体在教学开展中形成的一个活动过程。大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在对象性活动中以理性思考为基础,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状态和功能特性。课堂教学既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促进其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为‘我’性和‘我’为性”、“自主性”及“完整性和独特性”等。与之相对应,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包括主体意识淡薄、主体能力欠缺;大学生的非理性;教学客体异化;大学生主体客体化以及大学生的“单向度”和“常人”发展等。  从整体上说,性别、年级、专业课平均成绩、是否为学生干部以及政治面貌均对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有显著影响,学科和上课规模不是影响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的显著因素。但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以及不同的对象性关系中对大学生的主体性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主体性生成条件方面,不同的年级、学科、政治面貌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非理性方面,不同的性别、专业课平均成绩、政治面貌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年级、学科、专业课平均成绩、政治面貌是影响教学客体异化的显著因素;性别、学科、是否为学生干部在大学生主体客体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兴趣淡薄、课前不预习、 PPT手段变目的、师生关系中大学生主体客体化以及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单向度”和“常人”发展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普遍表现。  导致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行动上的不力,既有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也有实施中的乏力。要有效发挥、发展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性,需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构建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保障体系;克服惰性、改变习惯;利用并享受自由。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高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增强。诸多基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教学模式也围绕学生问题意识这一中心命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由于高中
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确保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现代远程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下一场新的革命,它扩大了教育和培训的范围,
凌源南部山区是辽宁省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这一地区马头山沟“7.26”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在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