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主体、教师以及教学内容、方式等教学客体在教学开展中形成的一个活动过程。大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在对象性活动中以理性思考为基础,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状态和功能特性。课堂教学既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促进其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为‘我’性和‘我’为性”、“自主性”及“完整性和独特性”等。与之相对应,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包括主体意识淡薄、主体能力欠缺;大学生的非理性;教学客体异化;大学生主体客体化以及大学生的“单向度”和“常人”发展等。 从整体上说,性别、年级、专业课平均成绩、是否为学生干部以及政治面貌均对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有显著影响,学科和上课规模不是影响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的显著因素。但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以及不同的对象性关系中对大学生的主体性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主体性生成条件方面,不同的年级、学科、政治面貌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非理性方面,不同的性别、专业课平均成绩、政治面貌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年级、学科、专业课平均成绩、政治面貌是影响教学客体异化的显著因素;性别、学科、是否为学生干部在大学生主体客体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兴趣淡薄、课前不预习、 PPT手段变目的、师生关系中大学生主体客体化以及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单向度”和“常人”发展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普遍表现。 导致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行动上的不力,既有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也有实施中的乏力。要有效发挥、发展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性,需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构建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保障体系;克服惰性、改变习惯;利用并享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