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防范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钙化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型转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将SMC单独或与MSC共培养,分为单独培养组和MSC干预共培养组。各组分别应用普通培养基及含钙化诱导剂(OS)的培养基培养。具体分组如下:单独培养组:SMC或SMC+OS组106/孔;MSC干预共培养组:SMC+MSC组106:106/孔;SMC+MSC+OS组106:106/孔。14天后收集各组SMC,采用碱性磷酸酶(AKP)酶标仪法检测成骨标志物AKP活性,钙比色法检测各组钙含量,Fluo-3Am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各组细胞内游离Ca2+含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OPG、OPN、Wnt5a、Ror2、β-caten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Wnt5a、Ror2、β-catenin蛋白表达。 结果:与SMC组相比,SMC+OS组钙含量、AKP活性、OPG、OPN mRNA水平及细胞内游离 Ca2+含量、Wnt5a、Ror2、β-catenin表达明显升高(P<0.001);与SMC+OS组相比,SMC+MSC+OS组钙含量、AKP活性、OPG、OPN mRNA表达以及细胞内游离Ca2+含量、Wnt5a、Ror2、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 结论:SMC钙化过程中,Wnt5a/β-catenin、Wnt5a/Ca2+、Wnt5a/Ror2信号通路被激活。MSC干预后,抑制SMC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且伴随W nt信号通路成员(Wnt5a、β-cate nin、Ror2)活性下降,提示MSC具有防范SMC钙化并抑制血管钙化的作用。 第二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CSMC)钙化程度的干预作用。 方法:以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 C作为钙化诱导剂(OS)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SMC)钙化从而建立CSMC模型,采用Von Kossa染色法评估钙化情况。随后将MSC与CSMC以1:1的比例分别培养于12孔Transwell板上室和下室,建立MSC干预CSMC模型。继而将SMC分为4组:正常组:正常 SMC;钙化诱导剂组:SMC+OS;钙化细胞组:CSMC;MSC干预组:CSMC+MSC。其中,钙化诱导剂组应用 OS培养基培养,其余各组均使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干预14天后收集各组 SMC,检测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评估SMC钙化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MC中Wnt5a及β-catenin蛋白表达。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钙化诱导后CSMC矿化结节明显增加,且钙化诱导剂组及钙化细胞组AKP活性、Wnt5a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钙化细胞组与钙化诱导剂组比较,AKP活性、Wnt5a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有所降低。不论与钙化诱导剂组还是钙化细胞组比较,MSC干预组上述检测指标均明显降低,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MSC与CSMC间接接触共培养可降低CSMC钙化程度,提示MSC对CSMC具有修复作用,并且其可能通过远程调控作用阻断Wnt5a/β-catenin通路从而抑制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