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emoralfracture,IFF)指股骨基底部到股骨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为临床上较常见到的骨科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多由直接外力如跌倒引起,并与骨质疏松有关,同时因老年人多并存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并发症较多,同时病死率也较高。近年来随着人群平均寿命的增加、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及交通事故的增多,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伴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手术治疗技术日渐成熟也在逐渐增多与发展,如动力髋螺钉(DHS)、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Gamma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在临床均有应用,但治疗效果千差万别,临床上以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及防旋股骨近端髓内(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的使用相对比较广泛。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由一枚拉力螺钉和带套筒的钢板组成,结构坚固,具有加压和滑动的双重功能,最大优点是应力遮挡少,术后可有动力的持续加压的作用,能帮助骨折的愈合,又减轻了内固定的负荷,符合髋关节生物力学;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是在PFN基础上改良而成的,为带有螺旋刀片的髓内固定系统,它拥有较好的抗旋转性。对于不稳定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大量的临床应用及实验已表明PFNA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Ⅰ型:2骨折片段,骨折无移位,Ⅱ型骨折:2骨折片段,骨折有移位(Jensen-Evans分型)的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内固定材料的使用尚无明确标准,因此临床上两种内固定方法都在广泛使用,但治疗效果及预后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现代外科的发展及微创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师倾向于髓内固定系统如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相对髓外固定系统,如动力髋螺钉(DHS)而言,髓内固定系统具有中心性固定、力臂短、可闭合复位操作、不骚扰骨折端、出血少、伤口微创等优点。本研究通过收集既往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根据其骨折分型及病例纳入、剔除标准进行筛选,按手术方法将其分为PFN-A治疗组、DHS治疗组,通过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间这四项指标的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笔者实习医院近五年(2007.1-2012.12)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根据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80岁;(2)受伤前肢体活动功能正常;(3)Jensen-Evans分型为Ⅰ型、Ⅱ型的标准进行筛选,并按病例剔除标准:(1)高龄老人年龄>80岁;(2)合并有骨盆及下肢其他部位的骨折;(3)病理性骨折;(4)开放性骨折;(5)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标准将不符合条件的病例剔除,得到满足条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共49例,按手术方法将其分为PFNA治疗组与DHS治疗组,其中PFNA组为25例,DHS组为24例,收集各组病例的数据,包括: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然后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间四方面,PFNA治疗组均与DHS治疗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PFN-A较DHS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势,且较符合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