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探索和挖掘中国南海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结构新颖和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两株来源于南海海洋的共附生真菌Emericellopsis sp.SCSIO41202和Peniophora sp.SCSIO41203的次级代谢产物系统地进行化学成分和相关生物活性研究。方法:将来源于红树林底泥的真菌Emericellopsis sp.SCSIO41202利用液体培养基进行菌株大规模发酵,将来源于东门软珊瑚共附生真菌Peniophora sp.SCSIO41203菌株利用大米培养基进行菌株大规模发酵,通过丙酮,乙酸乙酯以及甲醇等化学试剂对获得的培养物进行成分提取,最后获得粗浸膏,再利用正相色谱柱,ODS反向色谱柱,TLC薄层色谱,凝胶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大规模发酵产物粗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系列单体化合物,然后通过核磁共振谱图,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旋光等波谱、光谱手段,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数据对其进行数据比对和解析,同时对相关化合物进行初步的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从菌株Emericellopsis sp.SCSIO41202的液体培养基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1~16),包含3个异黄酮类(1~2,6),2个异香豆素类(5,13),4个细胞松弛素类(7~10),2个青霉醇类(11~12),1个庚酸类(14),1个色酮类(15),1个塑化剂(16),1个单吲哚类生物碱(3)以及1个脂肪酸(4),其中化合物8和9为新化合物,其余14个均为已知化合物;从菌株Peniophora sp.SCSIO41203的大米培养基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17~43),包括3个吡咯烷生物碱(17~19),7个异香豆素类(23~24,27~29,31,39),3个细胞松弛素类(32~34),2个环己烯酮类似物(38,43),1个青霉素类似物(37和42),2个桔霉素类衍生物(21,30)以及青霉醇(20),异喹啉类生物碱(22),香豆素类(25),联苯类(35),单环聚酮(35),酰胺型化合物(40),含苯的衍生物(41),黄原酰胺类(36)各1个,其中化合物18,20,21,24,25,29,30,33,34,35,41,42,43共13个为新化合物,其余14个均为已知化合物。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乙酰胆碱酯酶,胰脂肪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在反应终浓度50μg/m L条件下,化合物1,3,8,11,14对乙酰胆碱酯酶有微弱的抑制活性,化合物7,9,10,12对乙酰胆碱酯酶显示中等抑制活性,其他化合物均未显示出抑制活性。化合物6对胰脂肪酶显示出微弱抑制活性,化合物14对胰脂肪酶显示出中等抑制活性,抑制率达到(41.70±0.22)%,化合物12对于胰脂肪酶显示出强抑制活性,抑制率高达(64.10±0.13)%,其他化合物均未显示出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2对PC-3细胞显示出最佳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2.32±1.14μM,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IC50为31.65±0.28μM。结论:研究发现两株分别来源于红树林底泥和东门软珊瑚共附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类型丰富,包含了异黄酮类,异香豆素类,细胞松弛素类,青霉素类,桔霉素类以及黄原酰胺类等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5个,已知化合物28个。本实验对部分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乙酰胆碱酯酶和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5个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微弱的抑制活性,4个显示出中等抑制活性;对胰脂肪酶显示微弱、中等以及强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分别有1个。化合物32对PC-3细胞IC50值为2.32±1.14μM,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IC50为31.65±0.28μM。